张瑞棉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在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教师张瑞棉用真心与真爱编织的教育故事,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田。“有这样有爱心的老师,真是孩子们的幸运。”一位家长道出了这位“老师妈妈”三十年如一日的育人情怀。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绽放
2021年,学校保健室人手紧张,张瑞棉主动请缨,将保健室变成“心灵驿站”。保健室增添了解忧信箱,在药柜里增加了鼓励和奖励学生的卡通贴纸,让保健室变得更加温馨。2024年,她从道德与法治课转战数学课堂。她自创“生活情景数学课”,用小黑板每日更新生活化数学题。她将心理学融入教学,为学生设计了“五分钟任务闯关表”,让冰冷的数字化作心灵成长的良药。“张老师总能以变应变。”该校教导主任付静如是评价。
用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张老师的伞是全校最大的!”学生们总爱这样打趣。她那把褪色的红伞,在大雨中庇护过小夏—— 一个曾淋雨生病的孩子。“以后,我的伞分你一半,但你要答应老师,做自己的太阳。”
三年时光里,张老师的这把伞不仅为小夏遮风挡雨,更撑起了他心中的万里晴空。如今,每逢雨天,张老师的伞下依然挤满躲雨的小脑袋,而张老师总是多半边肩早已湿透。
用真心求解孩子“成长方程”
翻开张瑞棉的教案,扉页上写着“教育最优解=真心3+真爱3×坚持3”的公式跃然眼前。这套独特的“教育算法”是她践行了三十年的方法。她开创“错题银行”,用趣味存取制度化解学习焦虑,累计数百次谈心记录铺就了学生的成长阶梯。她总是鼓励学生将“对错”转化为探索的勇气。张瑞棉笑着对记者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方程式,教师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的解法。”
张瑞棉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泛黄的毕业照,上面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2024年教师节,张瑞棉的一位学生带着女儿来访,孩子指着照片问:“爸爸,这就是为你撑伞的‘老师妈妈’吗?”此刻,玻璃板下珍藏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一代代学子用爱传递的答卷。即将退休的张瑞棉笑道:“教育没有终点,就算离开讲台,这些故事还会继续……”
三十年春风桃李,在张瑞棉的故事里,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是孩子们眼中渐次点亮的光芒,是生命对生命的温暖照亮。
本报记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