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阿姨,如果您需要帮助,请拍拍我。”一句简单的话语,因一张自制的“拍拍卡”传递开来。志愿者们身上挂着“拍拍卡”,车上贴着“助老车厢”车贴,在不同的城市用同样的行动守护着身边陌生的老人。这份善意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很多人的心里,也引起了很多共鸣,特别是那些远在他乡的年轻人。
一张卡片引发游子共鸣
“看到‘拍拍卡’的新闻时,我一下子就泪目了。”在榆林工作的王瑶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了她读到这篇报道后的心情。“我的父母都在西安生活,年事已高。我在外打拼,陪伴得太少,总担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没人帮。我特别希望爸妈在街上遇到事时,也能遇上这样善良的人。有人帮我的父母,让我感到更踏实。”王瑶说。
王瑶的心声并非个例。本报《您是否也曾献上一份爱 可以致电本报一同分享》报道刊发后,不少读者通过不同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张帆是一名在成都工作的程序员,他说:“以前总以为自己可以随时回去,但真正工作了才知道,能回家的日子太少。‘拍拍卡’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我们这些不能常伴父母身边的孩子对这个社会最温暖的期待。”
“爱需要接力”发起人赵晨在视频采访中说,“我们不能每时每刻陪在家人身边,但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父母的孩子。当我们帮助了别人,也许这份爱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父母身上。”
正是这种“爱的回流”,打动了无数人。一些人开始在自己的城市模仿“拍拍卡”的形式,也有读者来电,希望加入志愿者团队,在出门时随身携带卡片,成为街头的一份温暖。
一次次守护 传递城市温度
“00后”刘洋告诉记者,他的爷爷需要完成社保认证,必须在手机上刷脸。当时没有家人陪同,爷爷只好自己去社区求助。看到大家都很忙,爷爷不好意思打扰,便离开了。后来在街上遇到一位外卖小哥,鼓起勇气表达了诉求,没想到小哥热情帮助了他。爷爷说,年轻人都很忙,自己总觉得不好意思麻烦他们。“但如果有‘拍拍卡’这种提醒,我就可以安心去求助。”爷爷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陕西多所高校的大学生正加入“拍拍我”青年志愿行动,并在身边推广相关理念。“哪怕我们只帮一次,也是积累善意的一分子。”一位志愿者说。
中国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曹金生也表示,他帮助过的群体中有不少是独居或空巢老人。“‘拍拍卡’这个形式特别好,是年轻人用行动传递善意的表现,值得点赞。”曹金生表示。
出门乘车、医院挂号、家里修东西,甚至在陌生城市求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可能是难以跨过的大坎儿。如果每个城市都有一群守望相助的人,传递爱与温暖,就能积小善为大爱,为社会注入积极力量。
是值得珍视的社会实践
“拍拍卡”的出现,不同于体系化的志愿服务,它的低门槛特征(随身携带、即时响应)使善行融入日常生活。这张卡片的意义,不仅仅是求助的标志,更是一种文明的倡导,一种信任的建立。
曹金生认为,“拍拍卡”以最轻的方式,唤起最真的善意,是值得珍视的社会实践。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