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7日
随住随走 按天收费 专业护理……
短托养老服务“托”起老人幸福晚年

扫码看视频

78岁的惠女士在养老照护中心用餐。

如今,短期托管养老服务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新选择。相比传统养老院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短托养老模式兼顾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也让子女更安心。

术后在家难照料 老人选择短托养老服务

4月16日,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西安博泰养老照护中心的屋内。78岁的惠女士正躺在床上和给她做腿部按摩的护理员说笑着:“现在好多了,平躺后能抬腿到30度。”“一天比一天好,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回家了!”

惠女士平时一个人居住,子女在外地工作。3月下旬,她外出时被撞倒,导致股骨颈骨折,之后在医院做了手术。出院后回家,她和子女都犯难了,她术后动弹不了,大小便也要在床上解决。子女没办法请长假,本来准备请保姆,但是保姆也不懂专业护理。坚持在家照料两天后,女儿在网上看到有短期托管养老服务,亲戚现场了解后觉得不错,于是,老人于4月5日转入博泰养老照护中心。

看到记者来,惠女士笑着说,选择这样的短托养老服务,自己和子女们都比较省心。早上,护理员给她洗脸、洗手。7:30端来早餐,午餐是四菜一汤,晚饭后,她和舍友聊聊天,看看新闻。“护理员每天按时给我做康复训练,昨天我能下床了,在楼道还转了转。”

住在隔壁房间的邢女士,正借助助行器在屋内挪步。她因股骨头坏死做了置换手术,考虑到老伴不会做饭、儿子工作忙等因素,一家人选择了短托服务。

90岁的李女士则把短期托管变成长期托管,本来是术后康复能下地走动就回家,后来觉得养老照护中心服务不错就留了下来。老人笑道:“我大儿子68岁,‘小老人’照顾‘老老人’,忙不过来,我在这里有人照顾,还有老姐妹聊天,能参加活动,挺好的。”

短托养老模式 兼顾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

记者从西安市多家养老机构了解到,短托养老模式淡化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界限,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短托养老服务。

在灞桥区普华浅水湾社区熙和颐嘉日间照料中心,时常会有市民咨询短托养老服务。“有一位老人由四位子女轮流照顾,每家照料一个月,轮到老三时,他工作比较忙,就把老人送到我们中心来托管。”该中心主任陈润强说。

沣东新城三桥启航老年公寓工作人员介绍称,在该处进行短期托管的老人多为周边居民,老人8点过来吃早餐,白天短托,下午5点多吃完晚饭再回家。有的老人患有糖尿病,护理人员提供注射胰岛素等服务。“春节期间,保姆回家了,也有老人来短期托管。”工作人员说。

“就好比上幼儿园一样,早上到中心,下午吃完饭回家。不能独自回家的老人需要子女接送。白天托管,吃喝玩乐都有人管,还能跟其他老年人交流。”在未央区未央宫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选择短托服务的一位老人笑着说。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处每日短托费用在100元-260元不等。

西安博泰养老照护中心护理部主任王丽表示,如今,短托养老服务越来越受关注,有的住一两天,有的住一两周,也有的住两三个月。短托养老服务场景主要覆盖四类典型需求:家庭照护体系周期性空窗,比如家政人员返乡;主要照护者临时缺位,比如子女公务出行、子女生病等;特殊健康管理周期,比如老人术后康复期;还有机构养老适应性过渡等。该中心根据老年人的能力评估和入住户型选择,每日托管费用在150-260元不等。

短托养老服务应更加精准化动态化系统化

“短托养老服务本质上是构建家庭和机构协同照护机制的创新探索。”西咸新区医养结合学会理事长李娟表示,该模式通过建立阶段性替代照护机制,为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化社会支持。当照护主体出现临时性缺位时,养老机构以嵌入式服务实现无缝衔接,在保障服务连续性的同时,达成照护者压力纾解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这种弹性服务机制有效突破了传统养老模式的空间区隔,使老年群体能够根据健康状况动态变化,在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多场景间实现服务要素的贯通,形成全周期养老服务的有机衔接。

李娟认为,从需求响应维度审视,短托养老服务的常态化供给体现了精准适配老龄社会需求的转型方向。

“希望通过‘评估、定制、供给、反馈’的全流程再造,推动短托服务从标准化供给向‘需求牵引、动态响应’的智慧化服务模式转型,切实提升养老服务精准化水平。”李娟建议,养老机构将短托养老服务升级为精准化动态养老服务系统,重点构建四大核心机制。即建立涵盖健康状态、生活习惯、服务偏好的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供需匹配;开发模块化服务组件库,支持医疗护理、康复训练、认知干预等要素的柔性组合与动态调适;搭建跨学科服务团队协作平台,整合医疗、护理和社工等专业资源形成服务闭环;嵌入智能监测终端与数字孪生技术,实时追踪服务效能并优化照护方案。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