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2025年一季度全省重点项目观摩(陕南片区)特别报道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9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江达海、智造升级、低空经济
重点项目激活发展动能

安康无水港进出口商品展销中心展销的商品。

工人在厂区内忙碌。

工人正在组装无人机。

4月18日,2025年一季度全省重点项目观摩(陕南片区)活动聚焦安康、商洛两地,集中观摩了以开放枢纽建设、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低空经济创新为核心的重点项目,凸显陕南地区通过“通道经济”“智造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破解地理限制、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从安康无水港“通江达海”的多式联运枢纽,到安康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跃升,再到商洛无人机制造填补陕南高端产业空白,陕南片区通过三大重点项目的突破性进展,展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创新活力,为秦巴山区探索出一条“通道畅、产业兴、生态优”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安康无水港破局“秦巴阻隔”

4月18日,记者来到安康无水港多式联运项目,探寻安康如何构建“通江达海”物流新枢纽。这座将沿海港口功能延伸至秦巴山区腹地的“内陆港”,正以“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的姿态,破解山区物流瓶颈,为陕西外向型经济开辟新路径。

作为安康市现代物流产业链重点项目,安康无水港多式联运项目以“内陆开放新高地”为定位,由安康市恒口示范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自2022年1月开工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超12亿元,无水港、铁路港两大核心板块率先建成投用,标志着陕南地区“港口功能内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项目占地800亩,总投资16亿元,聚焦‘无水港、国际贸易港、铁路港’三大功能板块,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邱德刚介绍,截至目前,无水港板块,已建成海关大楼、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无水港大道等基础设施,依托安康市政府与上港集团合资成立的物流平台公司运营,实现“内陆报关、沿海通关”一体化服务,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30%以上。

国际贸易港板块,正在建设商品展销中心、仓储冷链设施及物流大数据中心,标准化厂房二次结构施工完成70%,预计2025年底建成,将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贸易服务集群。

铁路港板块,500万吨铁路货场已投入使用,接入阳安铁路复线,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无缝衔接,年货物吞吐量预计突破800万吨。

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打破安康“秦巴阻隔”的地理限制,构建东向“陕鄂沪”、西向“安西欧”、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大物流动脉,辐射陕西、湖北、四川等6省17市75个县区,助力安康跻身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成为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重要分中心。

安康智能化赋能“小袜子大产业”

在毛绒文创产业闻名的安康,一场“小袜子大产业”的智能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记者来到安康柏润智能化袜业制造产业链项目,整条产业链涵盖智能袜业一体机生产、高端织袜生产、核心原料包覆纱生产,各区域生产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琳琅满目、品类不同的各式袜子被高效地生产出来。

“我们公司主要做智能织袜机,用来承接全球100多个中高端品牌袜的代工。”安康柏润智能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亮介绍道。在项目展厅里,陈列着安康袜业生产基地精心打造的各类袜子产品。品类方面,有绅士袜、潮流袜、家居袜等。材质上,分棉袜、羊毛袜以及一些采用新材料制成的产品,如纳米银防臭系列和石墨烯袜等。

“要生产高品质的袜子,首先得拥有优质的织袜设备。”王亮说,公司在项目建设初期阶段,凭借自主研发的电控系统和编织操控软件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并生产出了行业内领先的智能织袜一体机。该机器能够实现在同一台设备上一次性完成织袜、翻袜、缝头等多道工序,真正做到了从一根线到一双袜的即时成型。

如今,在安康地区,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配套设施建设正稳步前行。王亮说,该产业链项目团队与西安工程大学设计团队合作,围绕袜机电控技术、织袜编程系统、全场景MAS系统等核心控制系统做进一步的研发。

王亮介绍,该项目占地31.9亩,使用标准化厂房5.3万平方米。购置智能一体化织袜设备800台,建设20条高端制袜生产线及配套仓储物流等设施;配套建设上游原料包覆纱自动化生产线72条。建成后可年产高端袜子6000万双、智能化袜业一体机2000台。项目亩均投资2086.5万元,建成后,预计亩均产值1879.7万元,亩均税收47万元,带动就业约450人。目前,已建成高端制袜生产线15条,年产袜子3000万双,预计2025年10月建成投产。

商洛无人机“双轮驱动”激活低空经济

记者来到中天禹辰高端无人机制造项目观摩现场,现代化厂房内多条无人机生产线高速运转,涵盖机身组装、航电系统集成、性能测试等全流程环节。

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祥勇介绍,项目选址丹凤县,占地120亩,总投资5.8亿元,建设年限为2023年至2026年。目前一期工程正有序推进,计划建设2.1万平方米生产办公大楼,同步购置安装7条特种无人机生产线、1条特种无人机复合材料生产线,并建设地理信息大数据算力中心。二期工程将重点布局15条行业级特种无人机生产线,进一步扩大产能。

“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小型无人机5万架、中型无人机5000架、大型无人机3000架,形成覆盖多类型无人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徐祥勇说,亩均投资483万元,建成后亩均产值可达1670万元,亩均税收170万元,预计带动就业约360人。

徐祥勇介绍,项目以“研发创新”与“场景应用”为核心,打造“无人机制造+地理信息算力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可针对地理信息测绘、低空遥感、智慧城市、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全链条数据支撑。

该项目立足打造商洛首个集无人机研发、生产、培训及算力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为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商洛数字化转型迈向新台阶。

随着“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项目将聚焦无人机研发生产、飞行培训、数据服务三大核心板块,构建“制造—应用—服务”全产业链生态,预计带动周边配套产业集聚,形成百亿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雏形。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陕南高端无人机制造的产业空白,更通过“生产+服务”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