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陕西省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陕西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35.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4.03亿元,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334.39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4647.23亿元,同比增长5.1%。
“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增速高于上年、高于全国,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有进、向新向好的态势,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于一季度陕西经济运行情况,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用“三个向好”“三个有力”进行了概括。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1.34万人
在介绍“三个向好”时,胡清升说,经济运行进中向好。一季度,全省GDP增速在去年逐季加快的基础上继续加速,达到2022年以来最好水平,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增进向好。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我省就业物价、居民收入、民生支出均保持在较好水平,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就业物价形势稳定,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1.3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4元,较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民生领域投入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3.2%,较上年全年提高8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增强向好。在经济民生稳健前行的基础上,新增企业、投资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源头活水,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五上”企业稳定增加,3月末,全省“五上”企业36134户,同比增长9.4%;一季度新增“五上”企业3495户,同比增长12.9%。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5%
经济运行“三个有力”主要表现:
宏观政策支撑有力。“两重”项目稳步推进,学校、城市管道及设施更新改造等民生项目加快建设,一季度全省教育投资同比增长40%,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降幅同比收窄13.8个百分点。“两新”政策加力扩围。设备更新持续加快,一季度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35.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以旧换新效果显现,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销售快速增长,智能手机增长33.3%,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同比增长22.3%。
新质生产力支撑有力。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季度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4.3%,较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较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支撑有力。一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4080.8亿元,占GDP比重达49.5%,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从投资看,民间投资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5.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45%,较上年全年提高5.8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链长制为抓手,全力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延续了去年9月以来逐月加快的良好态势,增速创2021年8月以来新高,居全国第4位。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较上年全年加快2.1个百分点。
能源非能源双向发力。坚持稳煤扩油增气,一季度能源工业增加值在上年同期增长8.4%的基础上继续增长8.8%,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速创2019年以来新高。
在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以上,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在汽车报废、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汽车产量增长36.7%,增量创同期历史最高。
新质生产力表现活跃。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均快速增长。“新三样”产品出口较快,特别是电动汽车出口增长1.1倍。
全省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长42.7%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较上年全年加快0.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要素保障服务有力。一季度,全省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长42.7%,高于上年全年40.7个百分点。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民间投资项目贴息资金等政策驱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0.4%,较上年全年加快10.7个百分点。
产业项目实施有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比亚迪生产线技改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带动汽车制造业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1.8%。陕煤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进展顺利,能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1%,产业向新向绿发展步伐加快。
民生工程提质增效,聚力补齐民生短板。一季度全省新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7.8%,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22.8%,西延、西十、西康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全省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较去年全年加快8.4个百分点,生态、教育等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
本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