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通联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6日
数据驱动下的工艺升级之路

在陕煤集团榆北选煤分公司煤炭质量检测中心的制样室内,技术人员正专注地记录着离心机转速参数。墙面上张贴的GB/T 478-2008等行业标准文件的纸页间,夹着不同颜色的批注标签。这一看似日常的工作,记录着团队近期的攻关轨迹。

2024年冬天,当技术组成员接到搭建选煤工艺指标分析平台的任务时,制样室里连基础设备都没有。浮沉试验需要的专用筛分设备尚未到位,磁性物含量检测仪还在采购清单上。面对设备空窗期,技术组成员白天四处奔走了解设备,晚上研读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手册。“当时我们把所有设备的功能开发到极致,连电子天平都承担了双重检测任务。”技术组成员张朋朋说。

随着新设备陆续进场,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在首次独立进行矸石带煤率检测时,连续三组数据的偏差值超出允许范围。技术组成员连夜排查,从采样方法到计算公式反复验证,最终发现是物料缩分环节存在细微误差。

为突破技术瓶颈,该公司引入高校专家资源,建立起“内外双修”的成长机制。在技术研讨培训会上,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的专家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实验操作,技术组成员带着实验数据与问题清单参与交流。

随着平台建设的推进,检测数据开始显现价值。在小保当选煤中心,定期开展的浮沉试验数据直接影响着重介浅槽分选机的参数调整,报告里的矸石带煤率数据、实时监控的磁性物含量指标,已成为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例如,在近期一次浮沉试验中,团队发现分选机数量效率未达标准值,立即分析出悬浮液密度波动的问题,并优化介质配比,使效率提升至93%,有效降低了精煤损失。

走进如今的制样室,实验台上一组新到的煤样正在等待检测,技术员手中的记录本已写满优化方案。过去半年间,从设备添置到完整实验,从数据异常排查到预警机制建立,团队建立的这套分析体系,正在为选煤工艺持续改进打下坚实基础。在智能化监控屏幕的蓝光映照下,传统选煤工艺的升级路径愈发清晰——每一次密度参数的微调、每一条磁性物含量曲线的校准,都指向更加精益求精的运营服务质量。

通讯员 王鹏 薛起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