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环高速子午服务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
4月27日,在西安外环高速子午服务区的“长安驿·有礼”特产店里,来自陕北的剪纸艺人王富丽正专注地创作着生肖主题的红纸花,旁边摊位上,洛川苹果、泾阳茯茶等特产琳琅满目。往来司乘随手拎起一袋包装精美的武功土布文创袋扫码支付。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陕西148处服务区(停车区)里上演,高速公路不再只是车流穿梭的通道,而是从“过站歇脚”到“产业窗口”。
从“过境地”到“消费场”:山货通过服务区“飞”向北上广深
3月木耳采摘季,当地村民王秀英每天都会带着新鲜木耳来到这里:“以前背着竹篓翻山越岭,走20里路去镇上卖,现在服务区直接给我们设了摊位。”这个占地200平方米的“柞水山珍馆”里,木耳、香菇、核桃等120余种农产品分类陈列,冷链保鲜柜里的即食木耳羹成为网红产品,扫码支付界面上的“柞水助农”logo格外醒目。
服务区的改造始于2019年。陕西交通控股集团发现,过往司乘人员平均停留时间40分钟,日均流量超过3万人次,这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搭建了一个永不落幕的展销会。他们率先在柞水试点“三级品控体系”:农户直供、企业加工、服务区展销,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计秦岭元素包装,引入冷链保鲜技术开发即食木耳羹。2023年,柞水服务区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13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曾经“背出山都卖不掉”的山珍,如今通过服务区的窗口“飞”向北上广深。
这样的转变在三秦大地不断复制。宁陕服务区的“秦岭山货馆”里,香菇、土蜂蜜、板栗等60余种农产品明码标价,扫码即可查看种植户信息;横山服务区的羊肉臊子专区,冷链柜里整齐码放着真空包装的陕北羊肉,附带的二维码链接着牧场的实时监控画面。截至2025年,陕西高速服务区已搭建起600余种农副产品的展销网络,年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让“藏在深闺”的农特产品真正实现“货出山、人增收”。
从“交通驿站”到“就业港湾”:服务区里的民生新图景
在西汉高速宁陕服务区的超市里,姜燕熟练地整理着货架上的商品,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还要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人,能够在离家只有15分钟路程的服务区上班,每月能拿到4000元工资。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在陕西高速服务区共有9000余人,其中95%来自周边村庄,直接保障了7500户家庭的稳定收入。
4月27日,陕西交控服务区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暨活动周启动。活动现场,陕西交控服务管理集团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当天,宁陕、横山、宝鸡南等50余处服务区同步启动“五一”假期农特产品展销。届时,将有陕北剪纸、汉中藤编、武功土织布、泾阳茯茶、洛川苹果、耀州瓷等近200个非遗产品、特产小吃与司乘旅客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相遇。“长安驿”便利店、特产专营店将有近100种优质产品促销。
陕西交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陕西交控集团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通过“服务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服务区经济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积极将服务区打造成开放式、综合性服务平台。例如,子午服务区作为陕西省首个开放式休闲运动主题服务区,设置了ETC出入通道,引入了多种特色业态,成为周边群众和游客的休闲胜地,实现了与环山旅游业态的互联互通、互融互促。此外,高桥、柞水、富平等半开放式服务区的相继开放,使得周边群众无需上高速即可享受服务区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服务区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积极在多个服务区举办非遗、民俗展示活动,推动陕北民歌、说书、剪纸、秧歌及花鼓戏、采莲船等陕西特色非遗项目走进服务区,引起了大量游客的关注。服务区还设置了安塞腰鼓、凤翔泥塑、耀州瓷、武功土织布、汉中藤编等30多种非遗产品展销柜台,推动非遗市场化发展,年营收达百万元以上。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