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要点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6日
李浩儒:工匠精神孕育创新之花

在钻探装备制造公司的机器轰鸣声中,一位身着深蓝色工装的中年人正专注调试刀具参数。他是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师李浩儒,从普通车床操作工到行业标杆,20余年扎根一线,用创新书写行业纪录,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日前,李浩儒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创新不必惊天动地,一线智慧最能解决实际问题。”李浩儒谈及“抽屉式”钻头复合片喷砂工装时感慨道。2019年,他发现传统喷砂工艺依赖丙酮除胶,不仅危害工人健康,效益也极低。“闻30秒就窒息”的刺鼻气味让他决心革新,在磁铁研究所专家协助下,团队以磁铁吸附工艺替代有机溶剂,使喷砂效率提升70%,年节约成本超30%,更让工人彻底摆脱健康威胁。这项创新被大学教授赞为“高手在民间”,成为一线创新的典范。

李浩儒的创新之路始于2003年。面对传统车床效率瓶颈,年仅26岁的他耗时十几天刃磨成形刀具,首创“糖葫芦式”加工法——通过反装刀具一次加工6—8个接头,效率提升50%以上。这份“爱琢磨”的劲头,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把事情做到极致就能收获认可。”

这份执着让他不断突破:参与研制的随钻测量钻具助力企业创造顺煤层定向钻进3353米世界纪录;整体螺旋钻杆等成果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轻量化快换刀盘将铣刀更换时间从30分钟缩至10分钟……至今,他主持参与30余项创新项目,获8项专利,成为行业创新标杆。

2015年成立的“李浩儒创新工作室”,成为工匠精神的孵化器。他以“传技艺、带高徒、解难题”为使命,打破工种壁垒,培养12名技能骨干,其中2人获陕西省技能大赛冠亚军并获评“技术能手”。

面对智能制造浪潮,李浩儒表示,工匠不能做流水线螺丝钉,要拥抱新技术,成为技术掌舵手。他鼓励青年技工成长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既要精研传统工艺,又要掌握数控编程等新技能。

从“单机创新”到“团队攻坚”,李浩儒用20余年光阴证明:一线沃土能孕育创新之花,工匠精神可铸就产业脊梁。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