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聚光灯下,人民大会堂内掌声如潮。中铁二十局六公司桂语未央项目总工程师张烈霞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时,心潮澎湃。这烫金证书背后,凝结着她二十余载在基建一线摸爬滚打的汗水,也镌刻着无数个挑灯攻坚、突破技术瓶颈的日夜。
2002年盛夏,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张烈霞,一头扎进宝鸡市广元路渭河大桥建设工地。1米多宽的箱梁横跨滔滔河水,木板拼接处的缝隙能瞥见湍急的水流。
初来乍到的她,每次过桥都手脚并用。指甲深深抠进粗糙的木板,额头渗出的汗珠滴落在脚下摇晃的箱梁上。但这个倔强的姑娘,愣是在一周内,从“爬行过桥”蜕变为稳步前行。
在基层岗位,张烈霞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晚上蜷缩在简陋工棚里,就着昏黄的灯光钻研图纸,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笔记,连做梦都在琢磨施工技术要点。
张烈霞对工程技术的钻研近乎痴迷。面对超高层施工中铝模板厚度不足的难题,她的办公桌堆满演算稿纸,计算器按键都被磨得发亮。连续一个月,她白天泡在施工现场观察,晚上带着团队反复模拟试验,成百上千次调整设计参数。最终,提出“调整宽度弥补厚度”的方案。
在主楼钢结构深化阶段,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节点钢筋如同密林,施工难度超乎想象。她蹲在不足半米高的梁柱节点处,一待就是数小时,用卷尺反复测量,在图纸上标记每一处细节。
创新应用铝合金模板结合方圆扣加固技术后,张烈霞仍不放心,连续三天守在施工现场,紧盯每一道工序,确保方案精准落地。时间长了,大家都把张烈霞叫“工地木兰”。
在张烈霞的创新工作室里,贴着一张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记录着无数次科研攻关会议。
培养新人时,她手把手教学,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在西安市北郊学校改扩建项目中,75天工期如同倒计时的警钟。狭小的施工场地里,机械轰鸣,人声鼎沸。张烈霞与团队挤在临时租赁的单元房里,深夜的灯光常亮到凌晨。她的笔记本上写满各种技术方案的优劣对比,嗓子因过度讲解变得沙哑,却仍坚持与团队反复论证。最终,孩子们如期走进了崭新的教室。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