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向新向好的良好态势。数据背后,陕西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日起,本报推出《陕品出“圈”》系列报道,讲述陕西企业勇拓市场的精彩故事。
从沙漠里崛起的“乍得鸟巢”,到让博茨瓦纳村庄迎来清水的调水工程……来自陕西的建设者——华山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职工,用汗水与智慧在异国他乡书写着“走出去”的故事。
沙漠深处崛起的“乍得鸟巢”
乍得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端,其首都的恩贾梅纳体育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乍得鸟巢”。4月23日,当援乍得恩贾梅纳体育场项目副经理赵伟站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抚摸着金属栏杆,记忆瞬间拉回到那段艰难的建设岁月。
“刚到乍得时,工地的水、电、路都没有通。”赵伟说,最惊险的一次,工地柴油即将耗尽,所有工作和生活都依赖柴油发电。他和翻译凌晨5时就出发,开着车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奔波一整天,才从当地石油公司弄来一车柴油。
文化差异也带来了不小挑战,当地工人习惯慢节奏,赵伟就带着大家边干活边聊天,慢慢调整出双方都适应的工作节奏。
“项目建设期间的一次河堤决口事件,成为中乍友谊最生动的注脚。”赵伟回忆,一天深夜,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声音“沙里河河堤决口了”。他们立即组织应急处置小组,开着推土机冲向现场,无偿捐赠100多车土方。
经过近10个小时的奋战,当最后一车黄土填入洪流,当地工人纷纷竖起大拇指:“中国兄弟,好样的!”
改写博茨瓦纳的“水历史”
博茨瓦纳北水南调项目是他们国家一项大民生工程,主管道线路总长253公里,支线长度150公里。华山国际负责的第一标段,肩负着让10个村庄告别十多年无连续供水历史的重任。
2023年7月,博茨瓦纳北水南调项目经理杜方方刚调到这里,看着进度仅完成27%的工地,他的压力像铅块一样沉重。妻子的支持给了他勇气。他三天摸清了问题,5天制定出赶工方案,六天调整好人员分工。
“焊接质量问题成了拦路虎。”杜方方想出“质量兜底”的办法,规定每个焊工每月不合格数量,超额自费返工,没缺陷就奖励。那段时间,他白天泡在工地,晚上在办公室研究方案,每天工作18个小时。
“管理本土化率超95%的团队,冲突在所难免。”杜方方没有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组织烧烤团建等活动。团队成员慢慢地在工作中磨合出默契。通水那天,杜方方站在村庄的公共水龙头前,看着孩子们捧着清水开怀大笑,他眼眶湿润了。“终于兑现了给这里带来水的承诺。”
从博茨瓦纳的供水工程,到乍得的体育场项目,华山国际的建设者们在非洲大陆上镌刻下“中国建造”的印记。而这只是华山国际海外征程的一部分。
在海外续写更多动人故事
2024年,华山国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海外市场,他们深耕核心区域,足迹不断拓展,从南非的草原到沙特的沙漠,从印尼的雨林到智利的海岸线……在迪拜,首次尝试公寓运营管理;在南非,光伏项目让绿色能源点亮异国土地;西非加纳的生产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每一步都在拓宽“走出去”的边界。
在华山国际的“英语夜校”里,中方员工正跟着外籍同事练习口语;项目工地上,中外团队协作默契攻克难题……如今,中外员工1:5的比例,让这支国际化团队迸发出更强的活力。
2024年9月,华山国际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国行”,让来自迪拜、博茨瓦纳的属地化员工及家属,登上西安古城墙、制作皮影、品尝传统美食,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在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的绿茵场上,他们与中方员工竞技;在长安十二时辰街区,身着唐装穿梭于唐风古韵中。
未来,华山国际将继续带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海外续写更多动人故事,让陕企“走出去”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