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成铁路的上空,接触网如银线般纵横交错,它们是列车平稳安全运行的“生命线”。在这条“生命线”上,有一位守护了29年的匠人——曹军明。如今,他的荣誉墙上又新添了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勋章。
接触网作为电气化铁路的关键供电设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电力机车源源不断输送电能,是列车运行的动力源泉。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导致列车晚点停运,还可能引发铁路运输秩序混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供电段职工曹军明深知这份责任的重量,将“保障列车安全畅通”的职责深植于日常的维护与检修工作中。
接触网断线故障抢修,堪称铁路供电系统的“咽喉之战”。其中,接触网接头线与线夹的精准对接是最棘手的难题。传统绑扎法在高空作业中,因“高空+动态+弹性”三重挑战,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失误。这个难题曾长期困扰着曹军明和工友们。
一次休假归家,厨房推拉门平稳运行的场景,给了曹军明灵感。他立即展开实验工作,用纸笔反复勾勒结构,模拟力学关系。经过36小时的连续钻研,“平推法”的核心构想诞生了。他设计导向卡具,利用滑轨机械力实现线夹的毫米级精准入槽。
他带着连夜绘制的草图提前返回工区,经过200余次模拟实验后,在高空演示中,将原本需要8—10分钟的线夹安装时间缩短至3分15秒,且20次连续测试零脱槽,现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种爱钻研、不放弃的精神,贯穿了曹军明的整个职业生涯。针对腕臂安装误差大、效率低的问题,他发明了“腕臂预配辅助支架”,将作业时间从1小时大幅缩短至25分钟;面对接触网补偿装置b值调整作业的难题,他研制出“调整b值坠杆专用夹具”,使作业效率提高2倍以上……
在29年的工作中,他记录了9000余条设备问题,研究出13项先进工艺工法,形成31本处理方法手册,成为接触网检修作业的“秘籍宝典”。
1996年,21岁的曹军明从郑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热爱,踏上了接触网检修的征程。初入行业,他将学习专业技术当作每日“必修课”,短短两年,学习资料堆叠起来足有3米多高。面对新型液压补偿器故障等难题,他主动钻研,提出的“补偿器动检维修”工作法,成为行业检修的重要指南。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曹军明从未止步。他牵头成立多个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完成了众多科研课题和技术创新,累计节约检修成本900多万元。同时,他还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编撰大量技术资料,拍摄技能培训微视频,为西安铁路局培养了众多技术能手和专业人才。
“我就是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普通铁路工人,但只要心里揣着一团火,脚踏实地地干,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彩。”曹军明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着坚定的信念。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