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邱华和母亲。
汪哲和母亲视频通话。
王顺利和母亲。
徐婧雯和母亲。
母亲参加赵瑞雪的成人礼。
从以前的“食不言寝不语”“好好学习”到如今的“少玩手机”,从小时候常听的“记得穿秋裤”到长大后的“路上小心”……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的母亲,用“唠叨”编织着子女成长的轨迹。这些看似琐碎的叮嘱背后,藏着母亲们的牵挂与爱意。
母亲节将至,让我们走进不同年龄段母亲的世界,从子女的讲述中聆听她们跨越时代的“唠叨”,感受那份温情。
“20后”妈妈:“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勤俭
5月9日,家住西安市新城区97岁的王坤德坐在轮椅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布满皱纹的手上,她轻轻摩挲着女儿邱华递来的一件衣服,笑着对邱华说:“你看,现在日子多好呀,你们小时候那会儿,没穿过几件新衣服。”
这句话勾起了邱华的记忆,母亲的口头禅曾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邱华兄弟姊妹五人,小时候,一件衣服从老大传到老幺,袖口磨破了就翻个面继续穿。
王坤德的“唠叨”里还藏着严格的家规: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否则就用筷子敲手背;作业没写完,不准上桌;要懂礼貌,见了长辈必须问好。这些规矩如今仍刻在邱华的骨子里。“现在吃饭时要是孙子玩手机,我下意识就想学母亲敲筷子。”她笑道。
最让邱华触动的是母亲的“善念教育”。小时候,母亲同事家里孩子多,吃不饱饭,母亲经常送粮票,在路上遇到乞丐母亲也会递上吃的。后来,邱华成为陕西省道德模范,常年坚持去山区帮扶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近年来,每次出门前,轮椅上的母亲总念叨:“路上慢点,你也年龄不小了,也是老年人了。”邱华俯身搂住母亲:“妈妈,那不是你从小教导我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吗?”老人闻言眯着眼笑了,像几十年前看着穿旧衣服的小女儿一样。
母亲节快到了,“50后”邱华说:“祝福我的‘20后’妈妈健康长寿,她养我小,我养她老。”
“50后”妈妈:“熬出头”的守望
5月9日中午,66岁的唐淑侠站在陕西渭南潼关老家的花椒地里,弯腰补充肥料。她不知道,此时在西安上班的儿子汪哲正对着手机里儿时的老照片哽咽。
“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母亲靠种地拉扯我和妹妹长大。”汪哲记得,童年时母亲的“唠叨”总伴着花椒的辛香,“你要出人头地,长大后要有文化、懂技能!”他贪玩回来晚了,母亲就举着扫帚站在田埂上等他,“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长大了可咋办呀?”
最让他心酸的是母亲对“成家”的执念。眼瞅着村里的很多小伙子都结婚了,他还没有对象,母亲整天唠叨他,赶紧找对象,这是人生大事,遇到合适的带回来让她看看。27岁那年他结婚了,在婚礼现场母亲流着泪说:“我终于熬出头了。”
如今,唐淑侠又接过照顾孙子的担子。她总把孙子穿小的衣服改造成坐垫,念叨着“省下的就是赚下的。”每次视频盯着儿子的发际线说:“别老熬夜,不要太拼了,要注意身体。”
“去年我回老家给母亲过生日,给她买了蛋糕和新衣服,她嫌我乱花钱,让我不要铺张浪费,说我赚钱不容易。”汪哲苦笑着擦掉眼泪,“可能‘50后’妈妈的爱,就是一边替你省,一边心疼你。”
母亲节将至,汪哲在西安祝福远在老家的母亲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60后”妈妈: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执着
“我的妈妈是‘60后’,她没上过学,却和父亲供我们姊妹三人都读了大学。”王顺利说起母亲时,声音里带着哽咽。她的老家在甘肃的偏远农村,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三个孩子的未来,母亲总说:“你们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王顺利在县城读中学时,因为家庭拮据,她每天自己做饭吃。母亲总托人捎来农村老家的蔬菜、烙饼和馒头等,还有一句不变的叮嘱:“好好吃,别节省,没钱了家里再给寄。”可王顺利知道,母亲自己连一双新袜子都舍不得买,袜底补了又补,却从不在子女面前叫一声苦。
王顺利回忆道,上大学时,每次离家返校,母亲都会在她的行李箱里塞满家乡的特产,并在箱子上面放一袋面粉。“那么重,我不想拿,可看到母亲的眼神,我又不忍心拒绝。”父亲在一旁轻声说:“你拿上,你母亲也开心。”
让王顺利敬佩的是母亲的坚韧。没上过学的母亲,硬是自学了打字、复印技能,在村里开起了复印店。后来,看到留守老人生活不便,她又学会了修理洗衣机,成了村里的“万能帮手”。“现在想想,母亲用行动告诉我,只要肯学,没有学不会的事。”王顺利说。
母亲节将至,王顺利给母亲录了一个小视频。她在视频中说:“妈妈,谢谢你这么多年忍我、宠我、爱我。现在换我来宠你,你只需要做个快乐的小女生就好。爱你哟,妈妈!”录完这条视频,她仿佛又看到母亲站在村口,目送她远行时那单薄却挺拔的身影。
“70后”妈妈:“表情包”里藏着的母爱
家住西咸新区的徐玉华是一位“70后”母亲。年轻时没上大学,这成了她的一大遗憾。当妈妈后,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老师讲的你听明白了吗?”这是徐玉华最常对女儿徐婧雯说的话。女儿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说着就惟妙惟肖地模仿起老师讲课的样子,逗得徐玉华差点笑出来。可转念一想,她又赶紧绷起脸:“你这孩子,心思要用在正道上!”虽然嘴上这么说,徐玉华还是给女儿报了钢琴班和舞蹈课,在她心里,女儿既要成绩优异,也要多才多艺,这才是完美的成长。
徐玉华心灵手巧,经常变着法子给孩子们做美味佳肴,比如双色饺子、香喷喷的肉臊子和鸡蛋花干等。“妈妈经常把饺子、包子做好后,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吃,看到老人们开心的样子,我突然懂了母亲的善良。”17岁的徐婧雯回忆道,此后的周末,她也会跟着妈妈去老年公寓,给老年人表演节目。
女儿住校后,母亲“唠叨”的形式也多了一种——表情包。天冷了,有“记得穿秋裤”的信息;吃饭时,有“不要挑食”的提醒;晚上时,有“少玩手机,早点休息”的叮嘱。
母亲节将至,徐婧雯提前编发了一条信息给母亲:妈妈,您的爱像春风温柔细腻,像阳光温暖绵长。愿岁月对您温柔以待。徐玉华看着祝福信息,忽然想起女儿小时候缠着她要听故事的模样——原来最幸福的时光,从来都不需要“赢在起跑线”。
“80后”妈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少吃点辣的,少吃点酸的,注意保养好自己的胃!”“少看点手机,注意保护好视力。”这是“80后”妈妈陈娜经常对女儿赵瑞雪说的“标配台词”。
“女儿很自律,听我的唠叨,也不怎么玩手机,做作业时经常把手机搁在客厅。”陈娜笑道。
赵瑞雪目前读高三,课业繁重,母亲陈娜总能在她周末回家伏案学习时,恰到好处地递来一杯养生茶。陈娜的手机里存着从各处收集来的养生食谱,每张食谱旁边都标注着女儿爱吃的口味。
赵瑞雪回忆道,上个月的一个深夜,她蜷缩在宿舍床上,胃部的绞痛让她冷汗直流,宿管阿姨急忙拨通了陈娜的电话。一个多小时后,母亲顶着一头乱发出现在她面前,带她去医院检查。
4月30日,学校为年满18岁的学生举行了成人礼仪式。在成人礼上,赵瑞雪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抬头时,她发现一向坚强的母亲竟红了眼眶。
听着台上老师说着“反哺之恩”,台下的赵瑞雪脑海里涌现出很多画面,想起小时候自己追着母亲问“下次什么时候回来”,想起母亲从西安辞职回乡时行李箱上贴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想起这几年母亲经常给乡村儿童服务站的留守孩子们上公益课……她突然明白,那些“唠叨”,都是母亲不知如何说出口的“我爱你”。
母亲节到了,赵瑞雪最想对母亲说:“希望我的妈妈岁岁春无事,相逢总玉颜。”
采访中,多位子女表达了同样的感受,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母亲白发渐生,那些曾经让我们捂耳朵的“唠叨”,都成了最想留住的温柔。这个母亲节,不妨像母亲记住我们所有的喜好一样,记住母亲“唠叨”时眼角的笑纹。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