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德车桥产品。
5月7日,陕汽控股下属企业——陕西汉德车桥新能源产品销量突破10万根大关。在汉德车桥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欢呼雀跃,争相合影留念。10万根销量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陕西企业凭借创新提质、品牌引领,在全球市场“逐浪前行”。
从研发首款到行业标杆
由陕汽集团与潍柴动力共同投资组建的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自2010年承接国家“863”项目研发国内首款轮边电驱桥,汉德车桥深耕新能源16年,完成从“全系集成电驱桥开发”到“出口欧美亚市场”的跨越。
“16年前我们研发首款轮边电驱桥时,没人想到能走到今天。”汉德车桥的李师傅告诉记者。车间里,机械臂精准装配着即将出口欧洲的HDE11.5t双电机驱动桥,这款搭载800V碳化硅电控系统的产品,正在颠覆全球重卡行业的技术标准。
目前,汉德车桥产品已覆盖轻卡、重卡、客车、工程机械全领域,构建起“研发—制造—销售”全链条生态。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汉德车桥不断突破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在测试区,记者见到了刚完成实测的电动重卡。司机王师傅算了一笔账——每跑10万公里能省1.2万元电费,加上维保节省和多拉的货,能多赚3万元。他轻拍着印有SHACMAN标志的车门自豪地说:“在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清一色都是咱陕西造。”
从传统制造向新质生产力跨越
陕汽展厅内,沙盘展示着全球布局:南非、摩洛哥等19个KD工厂“星罗棋布”,100多面国旗组成的“朋友圈”墙格外醒目。
“从1988年13辆延安牌越野车出口,到现在年销6万辆,我们用了近三代人时间。”陕汽新能源业务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华栋说。
1988年,13辆陕汽“延安牌”越野车走出国门,迈出了陕汽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2008年,陕汽海外年销量首次突破1万辆。2009年,陕汽国际品牌SHACMAN全球发布。近几年,在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助力与推动下,陕汽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智链融合新业态、“四同”(同设计、同验证、同攻关、同发展)链聚新产业生态、精益质量创效新质态、绿能运力一体新商态、一站式服务新范式、“一国一车”定制化国际布局。
如今,陕汽在原有448款产品的基础上,也将“一国一车”产品种类扩充到了近700款。陕汽年出口销量由1万辆跃升至6万辆,在中国重卡出口行业中,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前列。
2024年底,陕汽制定了“2030国际化发展战略”:研发国际化、供应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质量国际化、金融国际化,力争到2030年,国际市场全系列卡车年销量突破10万辆。目前,陕汽产品已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和出口额稳居中国行业前列。从“奔向远方”到“驶出国门”,陕汽一步一个脚印,让开放赋予企业发展更大的动能。
“未来,陕汽将继续践行‘四新’要求,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推动实现产品的高端化、布局国际化,勇担国企使命,发挥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新质生产力’的跨越。”王华栋说,陕企出海不仅彰显了陕西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为陕西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新动能。未来会有更多像陕汽一样的企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陕西魅力。
陈念云 本报记者 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