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数字互动装置与古老碑石交相辉映。
观众指尖轻触电子屏,临摹碑文运笔轨迹。
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全新展陈开放,整座博物馆展陈面积从8000平方米跃升至23000平方米,新增五大常设展览,展出文物从1000余件增至2000余件,类型更加丰富。昨日,记者走进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艺术殿堂,探访其在文物、设备、技术与体验等方面的全方位升级,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新展陈 众多国宝级文物首次亮相
踏入博物馆,厚重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游客们纷纷驻足在承载历史印记的碑石前,细细品味岁月的沧桑。北区有五个常设展览,分别为:“星耀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展”“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沉浸式数字互动装置与古老碑石交相辉映,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
在“星耀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展”展厅,26方碑刻珍品璀璨夺目,其中多件文物首次展出,堪称书法艺术的“宝藏盛宴”。讲解员陈利峰特别介绍了柳公权59岁时书写的《迴元观钟楼铭》,这件国宝级文物1986年出土于西安市太乙路工地,保存完整,唐开成元年所刻,讲述了唐文宗将安禄山宅地改建为道观的故事,碑文中“其人是恶,其地何罪”一句,尽显唐朝皇帝的包容胸怀。此碑集唐代文学家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书写、皇帝名言于一体,拥有“名书、名文、名言”三大亮点,不仅为研究柳体书法风格提供了珍贵资料,也让游客得以窥见唐朝对安禄山事件的态度。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柳公权的五件碑刻作品,包括《杨承和神道碑》《玄秘塔碑》《严公贶墓志》,“这些碑刻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更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陈利峰说。
此外,颜真卿晚年作品《马璘残碑》,以遒劲笔力记载唐代名将马璘的戎马一生;2021年出土的《杨承和神道碑》,作为新发现的柳体楷书珍品,其劲利清健的笔锋堪称教科书级范本;而2022年重见天日的《严公贶墓志》,更是柳公权晚年集大成之作,古拙气韵令人叹为观止。《玄秘塔碑》《颜家庙碑》《多宝塔碑》等镇馆之宝也独立成展,观众得以在宽敞空间里360°无死角欣赏。
“此次上新,众多珍贵文物都是首次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庆卫介绍,唐代印刷品、敦煌写经、北宋与金代的《集王圣教序》拓本、明代刻本等珍贵古籍,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此外,馆藏“大古籍类”文物纷纷亮相。颜真卿7块馆藏碑刻首次全部展出,此前仅展出6块,新增的《马璘残碑》备受瞩目。柳公权的铭碑展品数量从2块增加到5块,国宝级名碑《迴元观钟楼铭》首次正式展出。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碑刻作品共计12件,如此规模在国内书法艺术展览中实属罕见。同时,文物类型也由原来的以单一石质类文物为主,增加到现在展出的纸质、陶瓷、铜器文物等,全方位展现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
新技术 构建文物“安全堡垒”
“以前隔着反光玻璃看不太清,现在连碑刻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游客李先生在观赏《开成石经》时的惊叹,道出了展厅设备升级带来的直观变化。如今,除宋徽宗《大观圣作之碑》保留20世纪80年代老玻璃用于新旧对比外,其余玻璃均采用低反射玻璃,并搭配国产与进口灯光设备,运用冷光源LED技术,在清晰展示文物细节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文物的损害。
馆内还配备隔震装置和恒温恒湿系统,全方位守护文物安全。文物保管部主任张安兴介绍,博物馆联合科研单位,为文物安全构建了多重防护体系,首先,通过三维扫描、X光射线和超声波检测等技术对文物进行全面“体检”,精准掌握文物现状与病害情况。其次,根据每件文物的高宽比例、重心等特征,量身定制专属防震平台,并配合展厅整体建筑的隔震功能,形成双重保护屏障。对于碑身存在断裂的石碑,由于自身稳定性较差,在为石碑配置专用文物防震设备的基础上,探索性开展不侵入文物本体的碑刻结构加固技术,替换原有石碑周边角钢支架,显著提升碑石防震安全性能及展示效果。同时建立24小时实时监控的防震数据监测平台,通过对比文物震动与环境震动情况,动态评估,确保文物在地震等突发情况下的安全。
新体验 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除了硬核的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全新体验。步入展厅,AR技术、裸眼3D展示、触摸互动装置随处可见,观众指尖轻触电子屏,即可临摹颜筋柳骨的运笔轨迹,参与互动答题解锁碑刻背后的历史密码。多媒体一体技术呈现的故事短片、背景介绍,搭配策展人饱含情感的亲自讲解,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文化对话。
展馆负一层的教育活动中心人气爆棚。安徽游客穆女士通过电子屏边临摹边赞叹:“这样学书法,太有意思了!”从静态观赏到互动体验,西安碑林博物馆让传统文化以生动鲜活的姿态“触手可及”,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
文/图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