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现场开展设备运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近年来,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面对市场变化,热度不减,一支名为“刘伟煤质创新工作室”的“技术特战队”,以破局者的姿态,在提质增效的战场上接连打响三场硬仗,用创新智慧为企业效益“加热升温”,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粗煤泥分选“突围战” 让30%尾矿“逆袭归队”
2022年8月,该公司煤泥水系统提质增效改造刚刚收获阶段性成果,新的“拦路虎”便横在眼前——粗煤泥无法全部进入分选流程,约30%的尾矿“开小差”溜进矸石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必须堵住这个漏洞!”刘伟煤质创新工作室迅速集结技术骨干,一头扎进车间展开“诊断”。通过现场勘查与数据推演,团队决定实施粗煤泥系统升级改造:新增螺旋分选机、中煤离心机、中煤泥电磁筛各1台,构建更高效的分选链路。
这场“补漏”攻坚战成效显著,技改后,原本流失的精煤和中煤实现高效回收,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以年入洗500万吨原煤测算,预计可增收精煤0.135万吨、中煤0.405万吨,按当前精煤850元/吨、中煤378元/吨的价格计算,年增收益达237.03万元。据了解,该项目预计今年7月完工,2025年可实现增收68.54万元,成为破解资源浪费难题的“关键一招”。
磁选系统“保卫战” 驯服波动煤质的“技术密码”
原煤煤质波动,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磁选系统瞬间陷入“危机”。入料浓度飙升至“爆表”,设备处理能力骤降,介质回收效率从正常水平“暴跌”,商品煤质量也随之“亮红灯”,生产线被迫拉响“警报”。
面对这场“硬仗”,工作室成员开启“超长待机”模式,白天在轰鸣的设备间手持测量仪反复校准数据,夜晚围坐在图纸前展开“头脑风暴”,甚至把食堂夜宵时间变成技术研讨会。经过十几种方案推演、上百次模拟实验,他们终于从设备选型和工艺流程中找到“破局点”。
2025年改造计划正紧锣密鼓推进,目标是将介耗从1.9kg/t降至1.5kg/t。目前项目前期准备已进入尾声,预计10月完工,年可节省洗煤费用76万元,2025年预计节约7.67万元。这场“保卫战”不仅守住了煤质底线,更探索出一套应对原料波动的“技术密码”。
煤泥泵机“焕新赛” 围剿“电老虎”的节能逆袭
在选煤厂的设备清单里,煤泥入料离心泵曾是令人头疼的“电老虎”:高能耗、易故障,频繁的维修让工人师傅们忙得焦头烂额。一次设备巡检中,工作室成员敏锐捕捉到高压节能柱塞泵的潜力,一场针对“电老虎”的围剿行动就此展开。
为了找到最适配的设备,团队化身“设备侦探”,走访多家厂家,对比十几种同类产品,甚至请来行业专家“会诊”。为验证设备性能,他们在车间搭建小型试验平台,连续一周吃住在厂里,24小时监测运行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11台高压节能柱塞泵正式“上岗”后,进料压力稳定提升,滤饼水分降低,节电效果更是惊艳——单台泵年省电费17.69万元,11台每月合计节省16.22万元,2025年预计节约90.92万元,彻底扭转了“高耗能、低效率”的被动局面。
这支“技术特战队”用“白天跑现场、夜晚画图纸”的拼搏劲头,在选煤领域不断突破效能“天花板”。三场硬仗,三次突破,粗煤泥分选“补漏”、磁选系统“保卫”、泵机节能“焕新”,三项技改启用后,预计增收效益约167.13万元。“市场越冷,我们越要靠技术‘加热’。”工作室负责人刘伟表示,团队正围绕智能化选煤、绿色生产等领域谋划新课题。
从“跟跑”到“领跑”,禾草沟煤业以创新工作室为支点,撬动起全链条提质增效的杠杆,走出一条“技术赋能、逆势增长”的新路径。未来,他们还将解锁更多技术成果,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续写更多“逆袭”故事。
师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