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0日
一株艾草“热”起来
蓝田姜湾村走出产业新路子

村民罗西静加工艾草香包。

端午临近,节令性消费升温,香囊、艾条等艾草制品在市场走俏。在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姜湾村,一株株青翠艾草正在田间成熟,而村集体艾草加工厂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车间抢时赶订单

5月19日上午,走进华胥镇姜湾村的艾草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村民们分工明确、配合娴熟:先是将新鲜艾草脱叶、晾晒,再由机器粉碎、筛选、除尘,提取出洁净细腻的艾绒;村民姜文红将艾绒填入特制棉纸中,机械卷制成型,一根根艾条便由此诞生。与此同时,艾草泡脚包、颈椎枕等产品也在另一侧流水线上同步加工,车间内艾香弥漫。

罗西静坐在窗边赶制香囊:只见她一手拿香包,一手填艾草、缝口,动作娴熟又利落。“这是拼多多平台下的单子,客户要求端午前到货。”她脚边的筐里放着已做好的近百个成品香包,桌面上还有几十个等待缝制。

进入5月,订单激增,香包、泡脚包、颈椎枕等产品日均出货上千件,工厂员工从8人扩增到20多人,不少村民一早就进厂“赶活儿”。

从“种草”到“造产品”

姜湾村地处秦岭北麓,土壤疏松、气候湿润,自古便有艾草自然生长。2016年起,在政策支持下,姜湾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余亩,试水艾草种植。

“我们村丘陵地多,不太适合大田种粮,但适合发展特色经济。”村党支部书记周兴龙回忆,2020年驻村工作队提出“种艾草”,村民一开始半信半疑,但很快发现艾草“好种、好管、好卖”。

随着艾草产业初具规模,村里又建设了加工厂,并注册“西安华芝堂艾业有限公司”,将鲜艾制成艾条、香包、艾绒等产品,实现从“种草”到“造产品”的一体化升级。目前,姜湾村年产艾草20吨,产值约10万元,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加工厂长期吸纳村民就业,解决了“顾家没活干”的难题。

“我以前就在家务农,现在能在厂里上班,每月3000多元,还有年底分红。”正在制作泡脚包的村民张小平笑着说,“有活干,家也不耽误,真不错。”

小香包带“火”村经济

姜湾村的艾草产品不只在本地销售,还逐渐“出圈”线上。近年来,村合作社与抖音主播合作,在直播间带货推广艾条、香包等产品。“端午节一到,销量就猛涨。”周兴龙说,“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发货,忙得不行。”

除了电商,姜湾村还在探索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村上正与多家医药公司洽谈合作,尝试开发艾灸贴、养生茶等康养产品线。村里的艾草香包也加入文创设计元素,推出“女娲谷”地标款,成为游客喜爱的“手信”。

2023年,姜湾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带动就业20余人,形成了从艾草种植、加工、销售到品牌推广的完整链条。

“产品有销路,产业才能稳。”周兴龙说,“我们不断外出学习、引进经验,从质量管理到包装设计,力求把每件产品做到最好。”

眼下,姜湾村正计划将“艾草+文旅+康养”作为发展方向。“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香包、卖艾条。”周兴龙透露,目前村里正筹备“女娲谷艾灸馆”,计划今年6月在西安试营业,将艾草从一片叶、一根条,做成能体验、能传播的“生活方式”。

“我们希望有一天,提起艾草,人们就能想到姜湾村。”周兴龙语气坚定。

一株艾草“热”了起来,也带热了这个藏在山脚的小村庄。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