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纵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4日
清涧创立社区“零工驿站”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社区垒球加工厂的工人在缝制垒球。

“我们这个‘零工驿站’是县里免费提供的,小区里有60多人经常来这里打工制作垒球,其中年龄最小的是32岁的‘宝妈’,年龄最大的有73岁的老太太。她们根据自己时间灵活上下班,月底我们计件给他们发工资。做好的垒球将运送到港口出口海外。”榆林市清涧县幸福嘉苑社区垒球加工厂负责人拓小玲说。

日前,记者跟随清涧县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来到清涧县幸福嘉苑社区,了解该社区的创新移民搬迁治理模式。在垒球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加工垒球,这些半成品垒球将在这里完成最后的缝制皮革工序。

“我来这里做了4年了,每天加工垒球40—50个。在这里打工,上下班时间相对自由,也不耽误我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幸福嘉苑社区居民惠莉莉说。她还向记者介绍起了制作垒球的小诀窍:线要拉得紧,针要均匀地穿,这样垒球的表面才不会产生褶皱。

作为典型的移民搬迁社区,幸福嘉苑社区立足“党建统领、服务聚心、治理赋能”工作思路,创新构建“五级五长·七色服务”治理体系,有效破解社区融合难、治理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形成“组织建在网格、力量沉到一线、服务送到家门”的治理新格局。

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推介”双轮驱动,开展家政服务、手工编织等实用技能培训;创新设立移民社区“零工驿站”,开发“订单式”“候鸟式”灵活就业岗位,建立“居民点单—驿站派单—企业接单”服务模式。通过这些举措,目前累计带动幸福嘉苑社区12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700元以上。

清涧县零工市场的探索,生动诠释了“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的基层治理智慧。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既破解了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难题,又以产业链嵌入社区的方式,撬动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本报记者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