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服务在电商与社交平台走红,花费几元至上百元,就能拥有专属“叫醒师”,通过电话温柔唤醒考生,还能提供鼓励话语、天气提醒等贴心服务。6月6日,西安市民陈女士致电三秦都市报“小秦帮忙”栏目,道出众多家长的担忧:“‘人工叫醒服务’真能让人安心托付吗?会不会存在隐私泄露问题?”
“叫醒服务”受青睐 满足多样需求
6月6日6时55分,家住西安市经九路的王雪萌关掉床头响起的闹钟。7时整,一通陌生电话传来温柔的声音:“该起床复习错题了。”这是王雪萌妈妈为她购买的“高考叫醒服务”。“除了考前一天,我还为孩子购买了考试三天的叫醒服务。”王雪萌妈妈说。
18岁的孙辰逸自称是“起床困难户”,平时上学需要妈妈叫好几遍。6月3日,妈妈出差前,担心他睡过头,购买了“七天叫醒套餐”。这段时间,叫醒师不仅每天准时来电,还会讲述励志故事,为他加油鼓劲。
记者在电商和社交平台搜索“人工叫醒服务”,搜索出“9.9元三次电话叫醒”“叫醒+天气提醒+考试用品核对”等内容。一店铺客服介绍,9.9元三次的高考叫醒服务,主要通过电话叫醒考生。下单时,考生或家长要留下联系方式与具体叫醒时间,商家会在约定时间拨打电话,默认拨打3-5个电话,若未接通则继续拨打3-5个,直至成功叫醒考生。如果考生还需要考试用品清单核对、考点天气提醒、交通路况推送等服务,则可选择价格更高的套餐。
是智商税还是贴心服务 家长看法不一
记者采访中,家长们对“人工叫醒服务”看法不一。王雪萌妈妈认为这是“花钱买安心”,她说:“孩子备考已经很辛苦,我不想因为起床这点小事让她有压力。而且我工作忙,有时也担心叫不醒她,有了专业的‘叫醒服务’,我能放心些。”
考生赵阳的爸爸直言这是“智商税”,他说:“我们那时候高考,哪有什么叫醒服务,还不都是自己按时起床。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陌生人,实在不放心。万一没叫醒孩子,耽误高考,责任谁来承担?”
心理咨询师胡洁指出,“人工叫醒服务”究竟是智商税还是刚需,关键在于人们能否理性看待。对家长来说,不妨将其视为“辅助工具”,而非“万能解药”。与其过度依赖外部叫醒,不如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与其一味焦虑“万一出错”,不如多向孩子传递“尽力就好”的信念,给予更多精神支持。
“人工叫醒服务”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多家店铺发现,部分商家虽承诺“未叫醒全额退款”,但细则中暗藏“猫腻”。比如“若因考生手机关机、静音导致未接通,不属赔偿范围”“精神损失不在赔付之列”等。
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傲表示,商家在服务细则中设定的“手机关机、静音导致未接通不赔偿”等条款属于格式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若未以加粗、弹窗等显著方式提示上述免责内容,消费者有权主张该条款无效。
对于部分家长担心的隐私泄露问题,刘傲说,商家若售卖考生信息,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敏感信息处理的规定,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消费者可要求删除信息并索赔,监管部门有权处以罚款或吊销执照。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