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学生记者”在农技师的指导下体验插秧。
6月11日,西安市莲湖区郝家巷小学“三秦学生记者”走进长安区野趣成长营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劳动体验。“三秦学生记者”挽起裤脚,在稻田里俯下身子,跟着农技员学插秧。这场充满趣味的劳动实践课,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精耕细作”的劳动内涵,感受到课本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五人同心“耕”出田野新绿
上午9时许,“三秦学生记者”乘车到达营地。在简短的开营仪式后,他们按班级分组,有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劳动体验。“一二!加油!”在营地的旱作田里,五名学生组成的“农耕小队”正合力拉动铁犁。一人紧握犁柄稳住方向,四人拽绳齐心发力,铁犁划破地面的瞬间,湿润的泥土被翻起。尽管他们累得满脸通红,但是大家的脚步越走越齐,“犁地比拔河难多了!”“咱们再快些,就能追上前面那组。”在声声呐喊中,新翻的田地在阳光下泛着生机。在劳动中悄然形成的默契,让每个人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水田插秧“踩”出劳动韵律
“弯腰播撒希望,抬头收获成长”正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稻田里泛着粼粼的水光,“三秦学生记者”围成一圈,认真聆听农技师讲解水稻从选种、育秧、插秧、管理到收获的知识。听完水稻生长过程的讲解后,“三秦学生记者”分组进入水田,在农技师的指导下,开始体验插秧过程。“双脚踩稳,右手分苗,秧苗要栽得直直的!”在农技师的示范下,“三秦学生记者”脱了鞋袜踩进泥里,小心翼翼站在稻田里,一手分秧苗,一手将稻秧插进泥里。“老师快看,我的秧苗间距一样!”“歪了,我得拔出来重插!”孩子们额头挂着汗珠,却笑得格外开心。经过一阵紧张的劳作,一排排整齐的秧苗插好了。
从稻田回到岸边,两腿沾满泥巴的“三秦学生记者”王梓萌深有感触地说:“起初,我认为水稻插秧不难,但当双脚踏进稻田中,顿时明白了栽稻子没有那么容易。经过这次插秧体验,我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我想长大后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科学家,像‘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那样,为国家培育出更丰产、更有营养的健康粮食。”
非遗体验“打”出糍粑香
在随后进行的扎染课堂上,“三秦学生记者”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将手中的白布、皮筋、靛蓝染料,变成了眼前的惊喜。“三秦学生记者”陈雨欣说,这次扎染学习与实践,不仅让我学习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让我放松了身心,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打糍粑区,飘散着阵阵米香。“三秦学生记者”两人一组,“咚、咚、咚”轮流抡木槌,打糍粑的声响和欢笑声混在一起。他们把软糯的糍粑裹上黄豆粉送进嘴里,不禁发出感叹:“自己打的糍粑真好吃。”“三秦学生记者”赵旭彤说,通过学习打糍粑,我不仅了解了糍粑的历史文化与制作过程,还体会到了劳动的内涵。
莲湖区郝家巷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刘雯雯对记者说:“此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孩子们通过实地观察与动手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他们热情投入、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探索,这正是本次活动的价值所在。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一定会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
文/本报记者 王佳 图/本报记者 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