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4日
父爱无言 藏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里

杨亚军为女儿辅导作业。

父亲节临近,6月13日,记者走近3对父子(女),倾听他们的温情故事,探寻深厚父爱。

新手爸爸为女儿写出最暖“代码”

6月13日,在西安市安西街一居民楼里,3岁的念念正拿着蜡笔在画纸上“创作”,稚嫩的笔触天马行空,一旁的父亲孙明彬戴着印有卡通图案的围裙,小心翼翼地端着颜料盘,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呵护。谁能想到,这个把女儿捧在手心的“超级奶爸”,曾经连冲奶粉都会手忙脚乱。

孙明彬是一名程序员,女儿出生前,他整日与代码打交道。念念出生后,妻子因工作原因需频繁出差,照顾女儿的重任便落在了孙明彬肩上。起初,他连抱孩子的姿势都不对,常常惹得念念哭闹。为了当好父亲,他下载育儿APP、购买育儿书籍,跟着视频学习换尿布、做辅食。如今,孙明彬不仅能熟练冲奶粉,还学会了用卡通模具做各种辅食。

念念学走路时,孙明彬更是化身“人肉防护网”。他提前在客厅铺满厚厚的爬行垫,为女儿打造一个安全的学步空间。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弯着腰跟在摇摇晃晃的女儿身后寸步不离,生怕她摔倒。有一次,念念刚迈出几步就向前栽倒,孙明彬一个箭步冲过去,膝盖重重磕在地板上,钻心的疼痛袭来,但他却第一时间将女儿稳稳抱住。念念咯咯笑着拍爸爸的脸,孙明彬揉着膝盖,看着女儿天真无邪的笑容,眼里满是温柔。现在,孙明彬每天进家门,念念都会扑进他怀里,甜甜地喊着“超人爸爸”。孙明彬感慨道:“以前觉得代码最难,现在才知道,当一个好爸爸才是我人生最大的‘程序’,而且这个‘程序’永远没有完美的版本,需要我不断更新迭代。”

“虎爸”将严管与温情完美配比

6月13日中午,骄阳似火,12岁的杨梓菡走出校门,一眼就看到了穿着工装的父亲杨亚军。杨亚军是一名工人,常年与精密的机器零件打交道,严谨的工作环境养成了他近乎苛刻的性格,这种严谨也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对女儿的教育中。

“今天老师讲的内容都掌握了吗?错题订正了吗?笔记整理清楚没?”一上车,杨亚军就开始“检查工作”,一连串的问题像连珠炮似的向女儿“发射”。杨梓菡早已习惯了父亲的“盘问”,乖乖地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说:“都弄好了。”杨亚军仔细翻看作业,确认无误后,才点点头:“别松懈,细节决定成败,学习和我组装机器一样,差一点都不行。”

在家里,杨亚军给杨梓菡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放学后,必须先完成作业,再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培养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有一回,杨梓菡写作业时偷懒,字迹潦草得难以辨认。杨亚军发现后,让她把整页作业重新誊抄三遍,还严肃地说:“做任何事都要有工匠精神,学习也不例外。”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杨梓菡逐渐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严厉之外,杨亚军也有柔情的一面。一次,杨梓菡要参加古筝比赛,因为过度紧张,在练习时频频失误。看到女儿焦急又沮丧,杨亚军每天下班后,都会抽时间陪着练习。他用组装机器时的专注,帮女儿一点点分析曲目难点,耐心地指导她调整指法和节奏。比赛当天,杨亚军在台下为女儿加油鼓劲,当杨梓菡在舞台上出色地完成演奏获得热烈掌声时,杨亚军的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引路人”父亲为职场儿子开出暖心处方

36岁的王阳熙是一家金融公司的部门主管,外表光鲜的他,在职场打拼中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每当遇到困境,他总会想起自己的父亲,退休医生王若海。

王若海在医院工作了30多年,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让他养成了沉稳冷静的性格。王阳熙小时候,父亲对他的要求既严格又充满智慧。有一次,王阳熙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整个人无精打采,王若海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安慰他,而是带他去医院的急诊,让他看看医生们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处理病患。看着医生们有条不紊地抢救病人,面对复杂的病情沉着应对,王若海对儿子说:“在生活中,困难就像疾病,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冷静面对,才能找到解决办法。”父亲的话,深深印在了王阳熙的心里,成为他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如今,王阳熙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父亲依然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去年,王阳熙负责的项目遭遇重大危机,客户投诉不断,项目进度严重滞后,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连续一周靠咖啡强撑,每晚盯着电脑屏幕到凌晨,整个人疲惫不堪。王若海得知后,心疼不已。每天天没亮,他就起床熬好安神的中药,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送到儿子家。他还凭借多年从医积累的心理学知识,耐心地开导王阳熙,他说:“就像治病要对症下药,你先冷静下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一步步解决。不要着急,爸爸相信你。”在父亲的陪伴和鼓励下,王阳熙逐渐调整心态,重新梳理项目思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

从孩子牙牙学语到职场拼搏,父亲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爱。岁月流转,角色变换,唯有父爱始终如一。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