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9日
陕西文艺何以育才成林

陕西舞蹈大讲堂上,热巴舞公益教学正在进行。 (省文联供图)

当话剧《平凡的世界》以全国第300场巡演在舞台上镌刻时代印记时,“00后”汉调桄桄传承人、省剧协会员李雅芝,正在抖音直播间以一段挽剑花让千年戏曲“破圈”生长;当《黑神话:悟空》中“黄风岭”的旋律仍在玩家耳畔回荡时,省曲协副主席熊竹英的陕北说书已借《长安的荔枝》热播悄然“霸屏”,与充满秦砖汉瓦元素的《护宝寻踪》一同吸引着全国观众视线……

近年来,陕西文艺佳作频现、人才辈出。这片曾孕育《诗经》的土地,何以再育“文艺森林”?答案藏在陕西省文联“做人的工作”的深耕之中——以培训为壤,以创新为光,让三秦大地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破土成林。

高频次+广覆盖:浇灌文艺“生态雨林”

“去年参加完活动,我就一直盼着今天!”5月31日,“陕西书法大讲堂”咸阳站内,一位书法爱好者紧握作品集挤进人群,眼中闪着光。

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作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的品牌活动,陕西省书协将“大讲堂”变成流动的“艺术驿站”,从2024年起,主席团成员带队奔赴陕西各地,仅今年5月,就深入全省12地市开讲授课,从繁华市区到偏远乡镇,墨香浸染处,皆是人才生长的沃土。

舞蹈的种子同样在扎根。省舞协的400场培训中,既有少儿舞蹈教师“手把手”的技法传授,也有深入商洛山区的编创提高班。当民间舞的鼓点与课堂的节拍共振,“舞动三秦”不再是一句口号——它化作老艺人的即兴起舞,化作留守儿童排练时的笑脸。

2025年,文艺工作者们的培训足迹遍布全省,他们以“面对面”讲解、“点对点”传授、“手把手”分析的方式,在飘香的翰墨与轻盈的舞步中,凝聚起陕西文艺发展的新生力量,为陕西文艺人才队伍的壮大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精准滴灌:为“高峰之作”培土筑基

人才培养,需如老匠琢玉,既重广度,更求精度。

开展专业培训,一直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继2024年成功举办两场“中青年美术人才培训班”后,省美协在打造“名家”“名作”“名展”方面成绩斐然。如今,面向全国漆画工作者的“陕西省首届(公益)漆画研修班”已启动报名。此次研修班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模式,涵盖研修、交流、实践、评议等丰富内容,聚焦漆画艺术人才培养,深入发掘漆文化内涵与价值,为陕西漆画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动能。

在第十届陕西音乐奖声乐比赛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陕西选拔赛中,省音协邀请多位国家级音乐专家担任评委,极大提升了比赛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同时积极联合西安音乐学院,请来了歌唱家迪里拜尔、郁钧剑等音乐界大咖举办音乐大师培训课。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选拔赛落下帷幕,陕西共有14名选手成功晋级复赛。

最生动的突破在民间——为打通民间文艺发展的“最后一公里”,5月29日至30日,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鄠邑区组织开展“全省民间文艺骨干人才培训班”。在为期2天的培训中,通过专家授课、观摩探讨、经验分享等形式,40余位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交流,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原来剪纸的镂空技法也能用在泥塑上!”这场“非遗跨界”的头脑风暴,正是陕西文艺“攀峰”的缩影。

备受瞩目的“2025年陕西戏剧创作研修班”今年再次掀起报名热潮。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精心筹备,以扎实的名家培训、丰富的交流研讨,全方位提升全省戏剧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艺术修养,为陕西戏剧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助力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创新破壁:让传统育才长出“新枝桠”

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席卷影视业的当下,今年3月,陕西省视协的“AI视听分享会”让80位从业者既是观众,又是分享嘉宾。没有单向灌输,只有沉浸式的“技术比武”——比如怎样把AI助手“搬回家”,怎样找个AI导演帮你自动拍节目,这场培训本身就成了“创新作品”。

除了专家授课,充分调动协会会员、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样关键。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将摄影培训融入文艺“六进”志愿服务活动中。会员们在奔赴各地采风摄影时,积极与当地摄影工作者交流对话,在互鉴互学中共同提升摄影技巧,实现了培训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娘家”,如何发出文联“好声音”、扩大陕西文艺传播“朋友圈”、搭建全省文艺宣传矩阵?今年4月,省文联首次举办的“全省文联系统宣传与网络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更显深意:培训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的创新。陕西省文联及各直属文艺家协会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名家引领、会员参与”的创新之路。

至此,陕西文艺的“育才密码”应该有了答案——既有“广种梧桐”的胸怀,也有“精准滴灌”的匠心,更不乏“新枝嫁接”的胆识。当守正创新的基因融入血脉,《平凡的世界》的巡演车辙、直播间里的汉调桄桄唱腔、屏幕后弹唱的盛唐诗篇,便成了同一棵文化巨树上的累累硕果。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