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中关于长安城的陈列吸引着游客。

剧中岳云鹏饰演的郑平安服饰还原度极高。
由陕西籍导演曹盾执导,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剧集《长安的荔枝》正在火热播出。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该剧更凭借对唐代生活场景的细腻还原,为人们徐徐展开一幅千年前长安城的繁华画卷。
长安城中故事多
剧中,主人公李善德身为上林署九品小官,意外成为“荔枝使”,肩负起在贵妃生日前将鲜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的艰巨使命,堪称古代版“极限挑战”。
而电视剧开播前,一场超前观影会在西安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举行,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展馆,也成为观众走进剧中长安的第一站。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小雁塔南侧,依托考古发掘的唐代安仁坊宅邸遗址而建。6月18日,记者踏入其中,脚下透明的玻璃地板下,唐代建筑的地基、沟渠等遗迹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唐代长安素有“东贵西富”之说,以朱雀大街为界,大街以东是达官显贵的聚居地,大街以西则商贾云集。
安仁坊紧邻朱雀大街,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勋官贵戚的理想择居之所。《长安志》记载,这里“皆是亲王外家,甲第并列,京城美之”。宁王宪之外祖父刘延景、薛王业之舅父王昕、玄宗第二十五女万春公主等,都曾在此居住生活。
著名诗人杜牧也曾是安仁坊的居民,《旧唐书》记载其“以疾终于安仁里,年五十”。
展馆内,通过诗、乐、衣、住、灯、茶等多个维度,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全方位再现了唐长安城的市井生活。
灞桥折柳寄离愁
《长安的荔枝》中,主人公李善德因运送荔枝的艰难任务,与两位挚友在灞桥附近依依惜别。饯行酒酣,韩十四折柳相赠,将唐代“折柳送别”的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中的灞桥,横跨在西安市境内的灞河之上。灞河古称灞水,每逢春日,灞水之滨柳枝摇曳,柳絮纷飞,如雪花般飘落,形成“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
自古以来,灞桥就是人们“东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唐时更设有驿站,无数游子与亲友在此话别。因“柳”与“留”谐音,“折柳寄情”逐渐成为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独特浪漫,也频繁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之中。
如今的灞河两岸,早已旧貌换新颜。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公园绿意盎然,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西安国际会议中心、西安国际会展中心、西安奥体中心等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赋予这片土地现代气息。
曾经的折柳送别地,如今已蝶变为城市“生态花园”和国际化的“会展名城”,但那份蕴含在柳枝中的深厚情感,依然在岁月中流淌。
运送荔枝的“VIP”通道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描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道出了荔枝保鲜的艰难。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荔枝究竟如何快速运入长安?有“专属通道”。
公元983年,宋代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一书中,将“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命名为“荔枝道”。
“荔枝道”在唐宋时期,不仅是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皇家专线”,还承担着盐课转运、军事防御等重要功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贸活动的兴起,荔枝道转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
明代《蜀中广记》对“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有详细描述,其从涪州(涪陵)出发,途经垫江、梁平、四川大竹、达州、宣汉马渡关、平昌岩口乡、达州万源、巴中通江,再进入达州万源、陕西镇巴、陕西西乡子午镇,最后转入子午道抵达长安(今西安)。
近年来,关于荔枝道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24年3月14日,重庆市文物局启动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四川、陕西、重庆文博单位协同开展。
今年4月29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荔枝道的考古专项调查已完成主、副线调查,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这为深入研究古代荔枝运输及相关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千年前的时尚密码
《长安的荔枝》热播后,剧中的妆造引发了大众浓厚的兴趣。
6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大麦市街的西安市画堂春汉服妆造店。店主刘紫阳在看到记者出示的《长安的荔枝》剧照后,感慨地表示:“最近好多人来咨询剧中同款妆造,这部剧对传统妆造的还原,让大家对唐代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刘紫阳进一步介绍道:“电视剧里的妆造高度还原了唐代壁画上的样子,在我们专业领域,这叫‘复原妆’。就拿腮红来说,唐代流行的妆容里,腮红要从双颊起始,一路自然地延伸至鬓角,形成独特的韵味。还有花钿,这可是唐代妆容的一大特色,花钿图案越大或者越复杂,就表明佩戴者的身份越尊贵。”
此时,正在一旁为顾客化妆的妆造师小宇补充道:“你瞧嘴巴两边的这两点,我们专业术语叫‘面靥’,实际上它是为了模拟酒窝而设计的。在唐代,妆容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深意。像杨贵妃,她的造型在当时绝对能够引领长安城的妆造新潮流。”
唐朝就有油泼菠菜面了?
在《长安的荔枝》第二集中,32分钟处有一幕众人吃面的镜头。画面中,不仅呈现出了油泼的过程,面条的颜色看起来还微微发绿。这一细节不禁让人好奇:难道这就是我们如今所吃的油泼菠菜面的雏形?
事实上,在唐朝,将植物汁液融入面食的工艺已颇为常见。据《云仙杂记》等文献记载,当时有一种名为“槐叶冷淘”的食物,便是用槐叶汁制作冷面。由此推测,在制作面条时加入菠菜汁,以赋予面条独特色泽与风味,在唐朝并非毫无可能。
再看油的使用。在唐朝,芝麻油、猪油、羊油等油脂已被广泛应用。从《唐六典》《云仙杂记》等典籍中,都能找到相关记载。当时,“汤饼”(即面条)、“蒸饼”等面食作为常见主食,常与油脂搭配食用。
例如,在贵族的饮食记录中,就有用酥油(动物油脂)拌面的情况;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用植物油(如芝麻油)拌食面条也较为普遍,这或许就是早期“油拌面”的雏形。
然而,若要将剧中的面条与现代的油泼面完全画等号,却也并不准确。其中关键的差异就在于辣椒的使用。
辣椒原产于美洲,直到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在唐朝,人们的餐桌上是不可能出现辣椒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以辣椒为主要调料的现代油泼面。
在这部剧中,还有一个有趣的饮食元素值得一提,那就是胡麻饼。在电视剧里,人们常常食用胡麻饼,如今我们依然能够品尝到这种美食。
在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就能看到芝麻饼的身影。胡麻,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芝麻,它在汉代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由于原产于西域地区,所以被命名为“胡麻”。
店主杨雪介绍:“从我爷爷那辈起,我们家就开始做芝麻饼了,坊上很多人都爱吃,其中黑糖口味的最受欢迎。”这种历经岁月变迁,依旧保留在人们饮食中的传统美食,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古代与现代紧密相连。
“荔枝”周边受追捧
随着《长安的荔枝》的热播,与之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也迅速走红。
6月18日中午,记者在大唐不夜城看到,一家奶茶店推出的荔枝雪荔冰吸引了众多游客排队购买。这款以荔枝为主要原料的饮品,取长安之名,将剧中元素与现代美食巧妙结合。
不远处的大唐邮驿,一张印有长安荔枝邮戳的明信片售价5元,不少游客购买,寄给远方的朋友,希望传递这份来自长安的独特祝福。
在大悦城内的一家陕菜店,一道名为“妃子笑”的菜品成为餐桌上的热门选择。这道菜用虾肉精心制成荔枝造型,不仅外观逼真,口感也十分鲜美。店内工作人员介绍,自电视剧播出后,“妃子笑”的点单率大幅提升,许多顾客都是冲着剧中的荔枝元素慕名而来。
从“一骑红尘”到24小时直达
眼下正值荔枝上市旺季,全国网友可以一边品尝新鲜荔枝,一边追看《长安的荔枝》电视剧。
曾经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荔枝,如今已成为大众喜爱的时令水果,且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妃子笑”“冰荔”“观音绿”“巨美人”“井岗红糯”等优质品种层出不穷。
6月7日晚,以“一骑红尘妃子笑,缘是高州荔枝来”为主题的“高州荔枝鲜达长安”产销推广活动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举行。被誉为“荔枝之乡”的高州,年产量可达25万吨。
活动当天的荔枝于6月6日上午9点半在高州市柏桥服务区由冷链专车经过1800公里的长途运输,仅用24小时便抵达西安,展现了现代物流的高效快捷。
6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新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标志着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空间格局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基本形成。
得益于保鲜科技的不断攻关和冷链物流设施的完善,如今荔枝的保鲜期可达30天以上,曾经“一骑红尘”的艰难运输,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已成为历史。
文/图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杜淼 袁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