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的纹理与指尖温柔摩挲、色彩斑斓的珠子在掌心流转……曾被贴上“中年专属”标签的文玩,如今正以文玩玉米、多巴胺手串等新颖形态打破刻板印象,成为年轻人解压、社交与表达自我的新载体。
6月22日,西安地铁早高峰的人潮中,31岁的广告策划师徐莉小心翼翼地从斜挎包里掏出一串多巴胺手串,淡紫色与薄荷绿的琉璃珠在晃动中轻轻碰撞,发出细碎声响。作为项目组的主力,徐莉最近正为半年提案焦头烂额。4天前熬夜改方案时,她习惯性地盘着手串,突然注意到珠子表面不知何时泛起了柔和的光泽。这种因自己日复一日的摩挲而产生的变化,让她心底涌起微妙的成就感。“就像看着自己亲手浇灌的种子发芽。”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午休时间,我常去公司楼下的公园长椅上放空。隔壁设计公司的园园总会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到我旁边,我们因同款文玩玉米结缘。园园的玉米颗粒饱满,纹理清晰,我则偏爱细长造型的品种。”徐莉说,她们互相交流盘玩技巧,分享文玩玉米从青涩到包浆的变化过程,原本陌生的职场人,因这小小的文玩建立起特别的默契。
在大学校园里,文玩热同样蔓延。“我们画室里,同学们的画架旁时常摆着色彩各异的多巴胺手串。这些由荧光色琉璃珠、木质隔片和金属配饰组成的手串,成了大家创作间隙的‘灵感催化剂’。”大二学生李雪莹说。
在心理咨询师胡洁看来,年轻人对新兴文玩的追捧,本质上是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情绪出口的体现。有研究表明,重复性的手部动作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平静愉悦的感受。盘玩这一行为完美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通过持续的触觉反馈,帮助年轻人暂时抽离高压环境。
在个性化表达层面,新兴文玩提供了无限可能。“文玩玉米天然的纹路差异、多巴胺手串自由的色彩组合,都为年轻人打造专属符号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搭配不同材质的配饰、设计独特的盘玩方式,将个人审美与生活态度注入其中。这种‘小而美’的个性化载体,既满足了年轻人彰显自我的需求,又避免了过度张扬带来的社交压力。”胡洁说。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