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三秦学生记者·校园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2025西安中考招生咨询会举行
百余所学校现场答疑解惑

2025西安中考招生咨询会现场。 本报记者 党运 摄

6月28日—29日,由三秦都市报社、三秦网、秦闻客户端、友晟会展(陕西)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 “2025西安中考招生咨询会” 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百余所学校参展,现场为家长和考生答疑解惑。

百余所学校参展

活动现场,西安市铁一中学、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陕文投睿德职业高级中学、西安交通职业学校等百余所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家长和考生提出的各类问题。

“我最关心孩子的分数能到哪一档的学校。” 家长高女士说。另一位家长则表示,虽然孩子成绩不错,已有意向学校,但仍想通过中招会进一步了解。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学校做足了准备,宣传册涵盖了学校的特色优势与招生细则,供家长和学生随时查阅。咨询会现场还推出微信扫码入群,为家长和考生提供免费答疑、资料赠送、一对一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该校的高冰老师现场详细地介绍了招生政策:“2025年我们预计招生500人,其中24名特长生已经招满,还有480个统筹招生名额。”

特色育人模式引关注

咨询会上,各学校创新的特色育人模式受到家长和考生关注。学校通过展板展示、资料发放、现场讲解等方式,全方位展现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与特色课程。招办主任、任课教师组团现场坐镇,为家长提供报考思路。

在西安市阳光中学展位上,该校高三语文教师党杨梅透露,今年计划招收约310名学生,设置6个班级、3种班型,其中“1+4+4”班型备受瞩目。“1+4+4”,即1位老师负责带领4名学生及对应的4位家长组成一个小组,为学生提供长期且全面的学习与生活指导。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家校沟通的壁垒,更加注重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记者在咨询会现场看到,职业学校展区成为不少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西安交通职业学校校长赵华在展位前的讲解,揭开了职业教育升学的新路径。该校依托本科院校资源,将 “技术技能 +文化知识”双轨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学校对成绩接近普高线的学生,入学首年开设9门普高文化课夯实基础,次年融入新高考 “3+1+2”模式精准备考;对技能倾向明显的学生,则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汽车维修、新能源技术等课程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学校新建6个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西安陕文投睿德职业高级中学展位前,该校教学副校长冯斌介绍道:“我们依托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的文旅产业优势,将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首届文化艺术节上的绘画作品与文艺演出,获得美院院长的高度评价。与西安市第一中学的 ‘名校 +’合作,让教学实现了质的飞跃。”

职业院校解锁升学就业新可能

咨询会现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副校长乔祎着重介绍了学校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她表示:“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培养的基石,既为学生筑牢文化课根基,又让其掌握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从政策红利的落地,到产教融合的深化,职业教育不再是‘无奈之选’,而是‘多元之选’。学校职业本科教育注重理论深度与广度拓展,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实践占比超 50%。学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与 HR 入校授课,教师授课也需经企业认证,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学校的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亮点突出,培养出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强。”

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生活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招办干事杨继荣介绍:“因为中考成绩还没公布,现在的咨询更多是让家长对学校有个初步认识,算是‘预热’阶段。”他建议家长们在成绩公布后,参加学校举办的开放日活动。届时,新高一的全体教师将齐上阵,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成绩,量身定制志愿填报建议。他表示,学校为同学们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开设人生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生活与人生方向。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多数会展现出极强的自觉性。

咨询会上,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以其稳定的招生规模与成熟的培养体系吸引众多家长关注。“今年,学校招生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闫晓娟向家长和考生介绍道。

她表示,高中阶段的学习如同一场升级挑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的难度呈阶梯式攀升,学习任务量也大幅增加,在这场与时间和知识的赛跑中,学会合理规划时间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闫晓娟提醒同学们:“深度思考是打开高中知识宝库的关键钥匙。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到了高中,更应注重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培养深度学习的习惯。即将进入高中阶段,同学们在保持学习热情的同时,更要懂得张弛有度,通过运动、阅读等方式调节身心。要保持平和心态,将目光放远,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以稳定的状态迎接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党运 实习生 杜淼 袁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