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时讯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2日
有人抢购多个拉布布 有人收藏60多双篮球鞋
“悦己消费”的尽头是“虐己”?

早上,点一杯香浓的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午休,逛商场看到新款潮玩毫不犹豫送自己一个……如今,“悦己消费”已然成为“95后”“00后”的消费需求。然而,一味的“悦己消费”不仅让很多年轻人成了“月光族”,而且冲动消费后还产生了“虐己”般的内心焦虑。

悦己 拉布布攒了足有一个连 “看着它们就觉得很开心”

如果问一些年轻人:“什么是‘悦己消费’”?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就是花钱买快乐。”按照他们的消费理念,只要兴之所至,小到买一个书包挂件,大到一款新手机,都属于“悦己消费”的范畴。在一些年轻人看来,“悦己消费”的重点就是,购买产生的情绪价值远大于物品本身的实用价值。

5月凑齐马卡龙、6月买春天野在家、7月抽坐坐派对……在“00后”上班族晓晨的手机备忘录上,列着今年入手潮玩的时间表。她笑称,和身边的姐妹们相比,自己只能算半个资深潮玩爱好者,“入坑”后才感觉有买不完的“娃”。

前不久,潮玩拉布布火了,晓晨和姐妹们无一例外开始追捧。现在,她的背包上就挂着一只拉布布,手机壁纸也改为拉布布。从一两个到十几个再到几十个,晓晨的拉布布已经攒了足有一个连,被整齐地码放在卧室的小柜子里,每天都有一只“值班”,陪着她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

当被问及“买那么多有什么用”时,很多潮玩、二次元爱好者的答案是——看着它们就觉得很开心。

和晓晨一样,大学生小薇每次考试之前都给自己画个“饼”——考后奖励自己一只潮玩棉花娃娃。现在,她的书桌上整齐码放着一排排棉花娃娃。

此外,小薇还喜欢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晒娃”。她说,买娃娃、淘“谷子(意为商品,一般代指二次元周边)”拓展了社交圈。和同好们一起拼团、分享日常生活,让自己找到家一样的归属感。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同比增长40.63%。2024年在闲鱼二手交易平台上,“谷子”交易额同比增长105%。

“悦己消费”已成为年轻人们忙完生活琐事、工作任务后,给生活添加的一抹“亮色”。

忧己 60余双收藏鞋难割舍 “多年习惯出坑太困难”

其实,“悦己消费”并不是“95后”“00后”的“专利”。无论是“银发族”,还是不同年龄段的职场人士,都有专属的悦己方式。然而,在“买买买”过后,钱包瘪了的“悦己”者们难免又会产生焦虑。“90后”上班族蒋宇最近就产生了这样的复杂心情。

在不大的两居室内,记者看到蒋宇二十多年的收藏品。透明的玻璃鞋柜中,摆放着60余双不同款式的篮球鞋。仔细端详,其中不乏乔丹、科比、麦迪等球星的专属款式。在二级市场上搜索同款,有些价格超过1万元。

“那些都是他的宝贝,拿出来端详还得戴手套呢!孩子在这屋都不敢放开了玩。”一旁的妻子半开玩笑的说道。

蒋宇说,自己的球鞋收藏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一那年,靠省下的早餐费、零花钱,我攒了700多元买了双詹姆斯一代。”时至今日,他仍记得自己的第一双收藏鞋。

自此,蒋宇进入“球鞋控”的状态。从大学到上班,他在球鞋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刚工作的时候,基本是一个季度买一双。现在,每年买6到8双,一年用在鞋上的花销差不多2万多元。”他说。

如今,女儿已经上小学了,家庭生活支出增加,房屋空间有限,妻子没少因为收藏鞋和蒋宇吵架。每次争吵后,他的内心都很挣扎。“道理都懂,可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习惯,甚至成了瘾,完全出‘坑’非常困难。”蒋宇说。

当蒋宇忙着在收藏鞋与家庭生活之间找平衡的时候,年过不惑的刘润则忙于劝说母亲周女士停止在直播间里抢购。

几年前,刘润的母亲退了休,闲来无事。今年年初,她迷上了直播间购物。半年多时间,平均每天都能收到五六个快递。

“最爱买居家神器,比如专门清理头发的不弯腰扫把、锅底一抹如新的强力清洗剂,还有饰品类、护肤品类、各种项链镯子。”刘润对记者说,更主要的是,母亲买回来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没怎么用,一直闲置着还占地方。

“您省吃俭用了一辈子,老了老了,怎么当起购物狂人了?”刘润没少劝老人。面对儿子的埋怨,周女士挺不好意思:“听主播一‘忽悠’,购买欲上来了,智商就‘下降’了。都是居家用的,我想着闲来置忙来用。”

现在,面对每月几千元的账单,母子俩“约法三章”,每天最多只下一单;饰品类每周只能买一次,单件不许超过300元;为了控制母亲,刘润将老人退休金卡余额信息与他同步。

知己 珍藏《红楼梦》版本出售 “放下执念发现更多乐趣”

出发点是“悦己”,可开心过后换来的却是闹心。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悦己消费”爱好者都陷入了“买买买—后悔—继续买”的恶性循环。

看着有人在“悦己消费”循环中挣扎,已经“出坑”的人们纷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卖出手里最后一套线装《红楼梦》后,看着腾出来的30多平方米空间和俩书架,我也挺高兴的,心里没有一点焦虑和后悔。”闲鱼卖家谢智雄说。

作为“红迷”,谢智雄曾因上学时错过一套精装《红楼梦》后悔不已,工作后购入了不同版本《红楼梦》30多套。后来,因房屋置换需要,他不得不陆续出售收藏的《红楼梦》,最终完成“解套”。

谢智雄表示,在出售前,自己已经将经典版本转录为电子书,并不影响查阅。腾出的空间可以给女儿摆放乐高玩偶,自己也不用担心书放久了会发黄、受损。“放下单一的执念,才能发现生活中更多‘悦己’的东西,培养更多的爱好,用不同的方式‘悦己’。”他说。

同样,潮玩爱好者晓晨也在努力“出坑”,曾经的买娃娃预算只剩下三分之一,剩余的被分散到插花、看展览、美容SPA等方面。刘润则趁着休息给母亲报了老年大学的课程。下个月,刘润的母亲将拿起画笔和相机,学习绘画、摄影。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学硕士、注册心理师潘串串表示,虽然很多商家、社交平台都在宣扬“悦己消费”,但消费和爱自己不能完全画等号,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的建立尤为重要。

“很多成瘾者的背后是童年或者某个人生阶段的情感缺失,从而把情感寄托在某类产品上。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建立多元的沟通渠道,满足其社交、情感需求。”潘串串坦言,真正的“悦己消费”不是挥金如土地追逐“热爱”,而是在清醒认知内心需求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消费。

“当‘谷子’的价值与数量不再与社交地位捆绑,当抽卡和盲盒回归纯粹的惊喜和乐趣,我们方能在新的消费趋势中,守护那份最初的热爱。”潘串串说。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