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给娃调理身体,没想到贴出一身伤。”7月9日,家住西安市莲湖区的孙女士向三秦都市报“小秦帮忙”栏目记者说起几天前的经历,仍忍不住心疼。看着女儿后背因贴三伏贴留下的破溃伤口,她既后悔又气愤,朋友圈里热火朝天的“冬病夏治”,怎么到了自家“治病变伤身”?
网购三伏贴致女童灼伤
事情要从7月3日说起。孙女士刷朋友圈时,看到有人晒出“三伏贴打卡照”,文案里满是“增强抵抗力”等夸赞。想到10岁的女儿有哮喘病史,她也动了“冬病夏治”的念头。打开购物软件,一款标注“老字号秘方”“非遗传承”的三伏贴吸引了她的注意,商品页面印着穿白大褂的“传承人”照片,评论区清一色的好评,还送穴位图和艾灸贴,孙女士当即下单两盒。
“包装精致,说明书写得特别详细,连贴哪个穴位都标得清清楚楚。”孙女士说,她按照图示给女儿贴在膻中、膏肓等穴位。可刚贴上没几分钟,女儿就喊“火辣辣的”,孙女士想起评论区里有网友说“有灼热感才有效”,便安慰孩子“忍忍就好”。直到3小时后,孩子疼得直打滚,她才慌忙揭开药膏,贴敷处的皮肤已经红肿起疱,最大的水泡有硬币大小,看着触目惊心。
连夜赶到医院急诊时,孩子后背的水疱已破溃流脓。“这是典型的药物性灼伤,药膏里很可能加了过量的白芥子或辣椒素。”接诊的皮肤科医生一边清理伤口一边解释,三伏贴常用的白芥子、细辛等中药刺激性强,正规医院会通过炮制减毒,而网购产品为追求“速效”,常违规加大药量或添加刺激性成分。“儿童皮肤薄嫩,对药物的耐受力差,最容易中招。”医生说。
科学贴敷有讲究
主治医师赵学选表示,三伏贴的疗效建立在辨证施治、规范操作的基础上,盲目跟风很可能适得其反。结合孙女士的案例,赵学选提醒公众注意以下科学贴敷要点:
选对机构是前提。目前西安市多家正规医疗机构都提供三伏贴服务,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判断体质,同样是鼻炎,虚寒体质用温阳药材,湿热体质则需加清热成分;而网购产品多为“千人一方”,无法针对个体差异调整配方,风险极高。
认清适用与禁忌。三伏贴对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寒证疾病有辅助作用,但并非人人适合。孕妇、2岁以下婴幼儿、皮肤病患者、发热期病人,以及处于经期且量大的女性绝对不能贴;处于咳嗽、哮喘发作期的,也属于禁忌范围,强行使用只会加重症状。
细节决定安全。时间上,成人每次贴4-6小时,儿童不超过2小时,避免睡着后超时;贴敷后若皮肤发红发痒,要及时取下;出现水疱切勿自行挑破,需尽快就医;贴后3天内忌生冷、海鲜、辛辣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引发感染。
警惕虚假宣传。凡是宣称“包治百病”“一次见效”“无需辨证”的三伏贴,多为骗局。正规医疗机构从不承诺“根治”,而是强调“3年为一疗程”的循序渐进,毕竟慢性病调理本就需要长期坚持。
“网红养生法”套路多
孙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注册营养师王楠提醒,随着养生热潮兴起,各种“网红养生法”层出不穷,看似简单有效,实则暗藏健康风险。
“排毒”神药乱象。从宣称“清宿便”的酵素果冻,到号称“排湿毒”的足贴,不少产品打着“排毒”旗号热销。实际上,医学上根本没有“宿便”的概念,足贴变黑只是药物与汗液反应的结果,所谓“排毒”纯属营销噱头。长期使用含泻药成分的“排毒产品”,还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极端饮食疗法。“只吃蔬菜减肥”“生酮饮食治糖尿病”“喝蔬果汁清体”……这些极端饮食法在社交平台很火。但王楠指出,长期素食易导致蛋白质、铁元素缺乏,生酮饮食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盲目跟风可能诱发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养生的核心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不是追求‘速效’和‘偏方’。”王楠表示,真正的养生离不开“个体化”和“科学性”,每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同,适合的养生方式也不同,盲目跟风他人经验,很可能让养生变伤身。
本报记者 陶颖 实习生 李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