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作业。
7月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走进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现代化厂房与研发中心错落有致,生产车间的机械运转声与实验室的仪器蜂鸣声交织成律动的创新旋律。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铟杰”)与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澳威激光”),正是这片产业热土上光电子企业的生动缩影——它们以各自的技术突破与产业深耕,共同勾勒出区域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
材料突破:化合物半导体撑起“隐形脉络”
在陕西铟杰的洁净车间,银灰色的磷化铟多晶料棒整齐陈列,技术人员正专注检测霍尔测试样片。“作为化合物半导体的重要一员,这类材料与硅基半导体功能相似却各有侧重,尤其在光电和射频领域优势独特。”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一帆介绍,其核心作用是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高效转化,再通过光纤完成跨数据中心、5G基站的高速数据传输,堪称信息时代的“隐形脉络”。
化合物半导体的应用早已融入百姓生活:无人驾驶汽车激光雷达的核心芯片、手机高端机型的3D面部识别传感器,甚至部分医美设备的核心元件,都依赖其稳定性能。凭借自主研发,陕西铟杰已突破规模化生产“卡脖子”技术,目前单根晶棒质量达8公斤,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核心参数和质量通过全球TOP3企业认证,不仅使高性能半导体材料价格降低近三成,更助力国内企业摆脱技术依赖,公司现已拥有19项专利。
目前,陕西铟杰的研发重心聚焦大尺寸化合物半导体:实验室正全力攻关4英寸材料技术,计划第四季度打通全套工艺。“若研发成功,原料成本将降低15%-20%,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张一帆表示,其生产的材料经晶圆制作、外延层加工后,可直接供下游企业封装成激光器,与园区内的陕西澳威激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协作。
器件创新:激光器解锁多领域应用场景
在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各类激光器和光电子器件吸引着众人眼球。透过玻璃窗,无尘洁净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进行规范化操作。“陕西澳威激光是一家集自主创新、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光纤通信及光纤传感技术。”公司总裁助理张彬介绍道。
陕西澳威激光的核心技术深耕于光电信号转化这一光通信领域的关键环节。其研发生产的窄线宽波长可调/波长扫描激光器(一种可实现波长精准调控的特种激光器)、半导体光放大器等核心产品,能够在单线路中构建多通道传输架构,显著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与稳定性;另有系列激光器可作为智能设备的“感知核心”,凭借高精度障碍探测能力,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实现对无人驾驶环境的精准感知。这类产品不仅突破了激光雷达在高分辨率、高精度、远距离测量方面的技术瓶颈,更在汽车雷达、航空航天等场景中高效赋能导航、遥感等关键功能。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高标准生产体系,陕西澳威激光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其主打产品窄线宽波长可调/扫描激光器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更成功推动高端激光器“国产化替代”,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高品质产出”切实转化为硬核技术突破与显著产业价值。
集群效应:产业链协同激活发展动能
这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恰是园区光电子产业集群成长的真实写照。如今,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已聚集30余家光电子企业,从半导体材料制备到封装测试再到激光器件,每个环节都有专注深耕的经营主体:宇腾半导体的产品正在华为海思的测试验证阶段,日月芯的晶圆、芯片测试让终端市场良率持续提升,陕西誉品的金属遮光片占据全球细分市场……一条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
支撑这片创新沃土的,是园区日趋完善的“硬设施”与“软环境”:“双回路”供电系统为精密生产保驾护航,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同心办”服务团队全程代办手续,让企业得以专心研发、拓展市场。2024年,全市光电子产业链产值突破13.9亿元,同比增长26.8%。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园区正与22家高校院所形成技术、人才等多方位战略合作。未来,这里将继续厚植创新土壤,让更多企业扎根生长,推动铜川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加速转型。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