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毛乌素沙地热浪袭人,然而,神木市中鸡镇的300亩红松苗木基地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樟子松嫁接红松苗迎风挺立,奋力生长。
陕西正能益森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奋雄向记者介绍:“这些嫁接仅三年的红松已经结果,而在东北原生地,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十年。”
沙地上的“黄金组合”
采访中,神木市林业局林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任会军说:“樟子松具有抗旱、耐寒、耐贫瘠特性,是治沙造林的‘功勋树’。红松木材优质,其果实是珍贵的干果,经济价值极高。樟子松发达的根系能穿透干沙层寻找水源,恰好弥补了红松在沙地生长的短板。”
这一创新实践源于2019年榆林市科技奖的颁布。当时,榆林市林科所的“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这让深耕林业20余年的刘奋雄看到了商机。
刘奋雄说:“东北红松籽市场价每公斤超过60元,我们拥有160万亩樟子松人工林,若嫁接成功,生态林就能变为经济林。”经过深入调研,他得知东北地区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2020年春天,第一批3万株红松苗从黑龙江落地神木。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刘奋雄专门邀请黑龙江苇河林业局国家红松落叶松良种基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希才长期驻点指导。
记者在现场看到,技术人员手持小刀,在樟子松苗的顶枝上轻轻一削一切,将精选的红松芽嵌入切口,用薄膜仔细绑扎,短短几十秒就完成了一株“樟嫁红”的嫁接。“如今,我们基地的嫁接成活率已稳定在93%以上。今年夏季嫁接的成活率更是创下了96%的新纪录。”李希才说。
生态与经济的双丰收
“樟子松虽然固沙效果显著,但经济效益有限。”李希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樟子松人工林每亩年收益不足300元,而嫁接红松苗后3年就能挂果。进入丰产期后,亩产松子可达30公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亩收益可达2400元,经济效益提升近8倍。
对此,刘奋雄早已有了长远规划:“目前,我们已经完成8500亩的嫁接改造,待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这项技术让原本单一用于生态的防护林转型为可持续产出的经济林,为当地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榆林市林业研究所所长刘生权表示,这项技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为西北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本报记者 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