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西安街头热浪翻滚,但在西安市长安区黄良村却藏着另一种天地——老树的浓荫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凉网,改造后的院落里飘着清幽的茶香,蝉鸣都像是被滤去了焦躁。更妙的是,这股清凉里还裹着46家特色小店的新奇创意,让这个百年村落焕发着不一样的生机。
“为啥来黄良?”7月29日,面对记者提问,“本源”主理人王莉将手中的凉茶递给刚进门的几个大学生说:“主要是这儿的创业氛围。刚来时就发现,村里的年轻人特别多,想法也活,就想给他们搭个台。”
货架上,大学生设计的IP形象 “黄小良”产品一字排开。“这是校企联盟的毕业设计,以黄良文化为根。” 王莉指着图案表示,“我们搞了IP征集,现在有‘良崽’‘云憩漫境’‘黄小良’三款。学生们常说,没想到自己的设计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这样将创意与本土文化拧成一股绳的尝试,在黄良村的众多店铺里处处可见,给灰墙黛瓦的乡村缝上了时尚的花边。
“我们可不是普通商店。” “大树家院子”主理人任轲蹲下身,轻轻抚摸着一个掉了漆的旧柜子,指腹蹭过木纹里的包浆。柜里摆满了各式藏品,阳光透过木格窗斜斜切进来,给每件物件都镀上了一层光。“开店不为卖东西,就是想把别人遗弃的资源再利用起来,图个环保,也图个喜欢。”他拿起一个手工编织的发夹介绍:“这是一位新疆的老师一针一线绣的,做一个得3天。每次他来西安办事,就会带过来寄售。”
角落里,一个从意大利带回的蓝色盘子静静躺着。任轲介绍:“这是1997年的结婚纪念盘,你看上面的字,应该就是盘子拥有者的名字。”他用指腹点了点盘底的字迹,“我们就爱收这些有温度的物件。”
“布谷商店”主理人付彤站在货架前,指尖滑过一排形态各异的杯子:“这里有来自全世界独立设计师的作品,没有重样的。”
付彤顺手拿起一个韩式茶杯:“韩国那位手捏坯的老师,是我们主动对接的。对方说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在西安乡村找到家,我们也常跟他说‘您的杯子在这儿可抢手了’。”
货架前,几个游客正举着杯子互相拍照,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创意产品,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把黄良村和外面的世界缠得越来越紧,也让乡村成了艺术交流的新舞台。
“这是我们的第三个工作室,前两个都嫌小。” “安安大力”主理人李卓伦指了指满室的玩具藏品。“黄良村环境好,空间也大,傍晚能跟一起在村里创业的年轻人纳凉、聊天,很舒服。”
店内的上千件玩具,是李卓伦和妻子从全世界淘来的。李卓伦指着高处的一个绿色软胶玩具:“那是仿上世纪70年代的玩具,最早奥特曼就是用熔化的轮胎做的。”
除了收藏,他们也会自己开模制作原创手办,“鲨鱼丸”“鬼迷翘心心”等IP如今在玩具圈也小有名气。“常有外地游客来,有的还成了朋友,临走时说‘下次带娃再来’,这不就是乡村旅游的意义嘛!”
越来越多这样的创业者扎进乡村,不仅带来了攒动的人气,也让乡村旅游的路子越走越宽。
如今的黄良村,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 的模样。年轻人的脚步踏醒了沉睡的老院子,新的业态像藤蔓一样在青砖灰瓦间生长,他们用创意把闲置的资源变成宝贝,让老村落有了时尚气息,让乡村生活不再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史婉婷 何文萱 朱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