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现场。
夏夜微风拂面,铜川市新区阳光广场上灯光璀璨、乐声悠扬。市民或携家带口,或呼朋引伴,早早聚集于此,等待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铜川市消夏广场文化活动。自1993年创办以来,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32届,成为铜川市民夏季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更成为文化铜川建设中一张有温度、有热度的城市名片。
惠民演出 点亮夏夜
上世纪90年代初,铜川市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于1993年夏季首次推出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活动以露天演出为主要形式,旨在让市民在炎炎夏日享受清凉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那时候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消夏广场文化活动一推出,就赢得市民们的喜爱。”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干部张宝杰回忆道,“第一届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在市区举办了6场,主要以群艺馆的老师和各个剧团的专业演员为主,每场演出台下都坐得满满当当,掌声、笑声不断。”正是这种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初心,让这项活动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并延续至今。
创新形式 丰富内涵
“今年我们准备了百余场演出活动,涵盖了舞蹈、歌唱、戏曲、器乐等门类。参与的人群也比较广泛,有少儿、青年等专场演出。在一些区县的活动中,还设有乡镇专场,尽可能地为每一位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的舞台。”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主任许辉告诉记者。
32年来,铜川市消夏广场文化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简单文艺演出,逐步发展为集文艺展演、非遗展示、全民阅读、健身休闲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品牌。活动内容也更加注重群众参与性,既有专业院团的精彩表演,也有普通市民的才艺展示,真正实现了“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近年来,活动还融入了现代元素,通过线上直播扩大覆盖面,让无法到场的市民也能同步欣赏,线上观看人数已累计突破20万。
文化惠民 润泽民心
32年的坚持,让铜川市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之一。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文艺骨干,推动了铜川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这项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很多民间文艺团队通过这个平台成长起来,甚至走上了更大的舞台。”8月1日,在铜川市从事舞蹈教学的张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铜川市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已累计演出2000余场,参演人员逾20万人次,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和文艺人才。此外,活动还成为铜川市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每年夏季,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感受这一文化盛事,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消费增长。
采访中,铜川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井小溪表示,他们将秉持“文化惠民”的宗旨,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把更多铜川元素融入到消夏广场文化活动中,打造更具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展传播渠道,让更多市民共享这一文化盛宴。
本报记者 袁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