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滴来自汉江的水分子,体内镌刻着北纬32°的阳光密码。”
8月13日,当这滴水流经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双河镇高坪社区时,与河边的一支女子护河队倒影短暂重叠。
此刻,它正以“观流水兮潺湲”的状态顺流前行,汇入汉江,开启一场长达15天、跨越1000多公里的北上之旅。这场看似寻常的流动,实则是水资源的价值裂变——从自然禀赋到战略资源,从生态守护到经济赋能,一滴水、一条水脉,谱写着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巾帼守护队的“生态密码”
安康市旬阳市东北部有大小河沟上百条,潘家河、西岔河交汇于双河镇后,流入汉江。这里地处优质水源涵养区,女子护河队的红色马甲成为河流岸线上最醒目的标识。
“常常河边转,勤把垃圾捡,确保河水净,清水送京津。”这句当地家喻户晓的口头禅是2018年在双河镇高坪社区文艺演出时,志愿者朱先萍编的快板。
“我们走啦,下河!”8月13日,和往常一样,女子护河队的微信群里一声吆喝,姐妹们不约而同地回应。每次,大家拎着垃圾袋沿着河道往返13公里左右,从不喊累叫苦。
对于这支女子护河队,朱先萍最有发言权。“我和姐妹们坚持了近10年,这是让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朱先萍说,除了在河道里捡拾垃圾,护河队还时常清扫社区公共场所卫生,让群众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得更舒适。
多年来,在朱先萍的带动下,女子护河队从最初的9个人壮大到120多人,默默地守护着身边的河流。
从“你来治”变为“我要治”
“我们把保护水源当作一种常态、一种自觉。”这是汉江源头所在地、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村村级河长王光俊所说的一句话。
在宁强县的汉水源,人们经常会看到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这是汉水源村村民自发组成的护水队,在流经村庄的河流边定期巡逻,捡垃圾、清杂草、劝阻不文明行为等。
当地退休在家的阮师傅闲暇时,便跟随志愿者团队在河道里捡拾垃圾。“居住在源头、喝着源头水,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这里的每一滴水。”提起保护成果,阮师傅言谈举止间充满了自豪。
在陕南,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社会各界广泛的参与度是公众爱水护水意识不断提高的有力见证。
广大群众的治河理念从“你来治”转变为“我要治”,纷纷从旁观者变成河湖治理保护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形成了群防群治、全民治河的良好氛围,也折射出陕西护水政策在力度、范围和社会动员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水生态红利铺就群众幸福生活底色
在水源地,护水也催生出新的价值链条。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汉中市西乡县的有机茶园、安康市汉阴县的亲水民宿集群……从守护一江清水到共享生态红利,从筑牢绿色屏障到激活发展动能,绿水青山不仅为当地群众铺就了幸福生活的底色,也在时代浪潮中涌动着无限生机。
“以前觉得守着河赚不到钱,现在才明白,好水就是最好的‘摇钱树’。”汉阴县民宿经营者李媛媛笑着说,她的客栈因推窗能看见清澈的汉江支流,旺季时一房难求。
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让更多人的水杯中甘甜清冽,近年来,陕西强化库区及上游流域水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和河湖长制建设,推动陕西河湖面貌持续向好。
本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