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西安年轻人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水田田将中草药与饰品结合起来。

在西安骡马市旁的小巷里,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在DIY中药手串的过程中,触摸中医药文化的肌理。而这样的场景,只是西安年轻人用新潮方式激活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创新实践在多个领域悄然发生

8月15日,走进这家中药手串店,靠墙的药柜中,檀香、菊花、冰片等几十种药材整齐排列,每个小抽屉上的手写纸笺标明着“驱蚊防虫”“疏肝解郁”等功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我从小就在药香里长大,后来又学了美术。”主理人水田田说,近年来伴随着“国潮风”盛行,年轻人对传统事物的喜爱让她萌生了将中草药与漂亮饰品结合的想法。于是,水晶、宝石、金属等元素被她巧妙融入古老的药香中。

制作中药手串的过程颇具趣味。取草药香泥与沉褐楠木粘粉,加入配方细细糅合,指腹轻揉间,粉脂交融渐成细腻膏脂,团作浑圆,纳入模具轻压定型。

“中草药自带香气,可以根据四季搭配不同配方。”水田田介绍,夏天有驱蚊醒目的,学生有提神的,甚至还能做出影视剧同款。

工作室里,量好手围后,在模具上用香珠与宝石错落搭配,既能呼应客人的审美喜好,又能结合药材与宝石的象征寓意,这成了水田田与顾客之间的“共创时刻”。

这种“实用+审美+文化”的组合,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而在西安,类似的创新实践正在多个领域悄然发生。

西安姑娘李欢痴迷唐代饮食文化,尤其对唐果子情有独钟。所谓唐果子,源自唐代的传统糕点,造型精美,寓意吉祥。

李欢潜心研究古籍中关于唐果子的记载,复原其制作工艺。不过,她并未止步于复刻,而是结合现代人口味进行创新——将传统唐果子的甜腻口感调整得更为清爽,还尝试融入抹茶、巧克力等口味,推出了一系列新式唐果子。

如今,李欢的工作室常常挤满了年轻人。他们不仅来品尝这穿越千年的美味,还热衷于参与唐果子的制作体验。揉面、塑形、染色……每一款唐果子背后都有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

“我希望通过唐果子,让年轻人感受到唐代的生活美学,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当下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李欢说。

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解读

8月14日,在大雁塔附近的一家商场中,来自上海的游客王琳购买了一套以“万事‘馍’问题”为IP的“三秦套餐”文创产品:“这个IP太有创意了,把西安的特色美食和吉祥话结合得恰到好处,买回去既能留作纪念,又能送给朋友,很有意义。”

“万事‘馍’问题”IP巧妙地将西安特色美食“肉夹馍”与吉祥话语相结合,谐音“万事没问题”,既接地气,又传递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目前,该IP衍生出的文创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冰箱贴、钥匙扣、毛绒公仔等多个品类。

“游客问询度最高的是‘三秦套餐’玩偶。”商店工作人员介绍,暑假期间,“万事‘馍’问题”系列文创产品日最高销量可达上百件,其中八成以上的购买者为外地游客。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西安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解读。他们将传统文化当作可灵活运用的“素材库”。

“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年轻人的创意让传统文化完成了从“被仰望”到“被使用”的转变,“真正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

文/图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