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早上,家住西安高新区的李琳收到一个生鲜包裹。撕开泡沫箱胶带后,箱内三串葡萄分别套着三个泡沫网,装在透明塑料盒里,底下垫着两层软纸,顶部还压着一袋尚未融化的冰袋。“就买了一斤葡萄,光拆包装就花了5分钟,这泡沫箱感觉比葡萄还重。”将拆开的包装塞进垃圾桶时,她发现泡沫网和塑料盒占了半只桶。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生鲜电商外包装正陷入“保鲜刚需”与“过度防护”的“拉锯战”,想要“瘦身”并不容易。
拆开的是生鲜 留下的是“包装垃圾”
“每周在社区团购平台买三次菜,拆完的包装能装满两个大垃圾袋。”家住西高新的张阿姨举例,一把青菜先用保鲜膜缠两层,再套进塑料袋;一块五花肉单独装在密封盒里,外面又套了保鲜袋;四个鸡蛋配有专用泡沫托,还被塞进防震纸盒。“上周买了5个番茄,收到时每个都裹着保鲜膜,然后又集体装进泡沫箱。”
26岁的王浩最近在线上某生鲜电商处买了4个油桃,在15厘米见方的泡沫箱里,油桃被三层软纸裹着,顶上还压着200克的冰袋。“称了下包装,足足400克,比油桃还重半斤。”他对着一堆拆下来的垃圾哭笑不得,虽然理解夏天用冰袋是为了保鲜,但是4个油桃真的不需要这么大阵仗。
“西安一些本地超市配送蔬菜,就是用普通网袋或塑料袋,比较实在。”张阿姨说,“但有些平台的自营生鲜,哪怕是一个土豆,都要套三层保鲜膜,再装进印着商标的塑料袋——感觉这是为了品牌形象,而非单纯保护商品。”
环保与新鲜的矛盾,在消费者心中反复拉扯。
“拆完的泡沫箱留着占地方,只能当垃圾扔。”李琳虽然知道这些塑料难以降解,但每次下单时还是会默认“需要冰袋”,“夏天买葡萄,没冰袋怕捂坏;冬天买苹果,看见冰袋又觉得多余,可真要是没冰袋,心里又犯嘀咕。”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简化包装少花5毛钱时,许多受访消费者都担心会有损坏风险。
每层包装的增减 连着损耗率与投诉量
刘嘉在西安为生鲜电商供货,摊位上的草莓正被工人逐个装进塑料托,裹紧保鲜膜,再放进印有“防震”字样的纸盒。
“这还不算完,到平台仓库还要套泡沫箱,放冰袋。”他算起账来,一盒250克的草莓,包装成本3.5元,占售价(20元)的17.5%。
“少一层都不行。”刘嘉指着旁边一箱只套了塑料托的草莓说,“省掉纸盒运输中容易压烂,客户就会投诉,平台也会罚款。”他无奈地表示,“现在平台有规定,草莓、樱桃这类‘高客诉’商品,必须采用‘塑料托+保鲜膜+纸盒+泡沫箱’的标准包装,少一步都不给上架。”
根据2024年4月1日实施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43284—2023),蔬菜(含食用菌)和肉蛋不超过3层包装,水果、畜禽肉、水产品不超过4层包装。
“试过用可降解纸托代替塑料托,成本贵了0.5元,消费者却不买账,说‘纸托看着廉价’。”某社区团购供应商王经理坦言,“客户嘴上说环保,但收到有点压痕的水果,还是会拍照投诉。我们只能多包几层。”
偶尔会有老客户备注“少用冰袋”,但这样的需求占比不足5%。“西安夏天热,多数人觉得‘冰袋越多越新鲜’,哪怕冰袋送到时早就化了。”王经理说,“我们是‘不用怕投诉,用了也怕投诉’,左右为难。”
从“被动接受” 到“按需选择”
在采访中,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表达了一个朴素的期待——能不能让包装“按需选择”?
“比如买土豆、胡萝卜这种耐放的,可选‘简装’,用普通网袋就行;买草莓、荔枝,可选‘精装’,多几层保护。”李琳的想法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简装便宜点,精装贵点,让我们自己选,心里也踏实。”
商家也盼着能有更灵活的标准。“如果平台能明确‘哪些商品必须用冰袋’‘哪些可以简装’,我们也不用一刀切地过度包装。”王经理建议,“比如西安本地当日达的生鲜,完全可以省掉泡沫箱和冰袋,改用可循环的周转箱。”
从6月1日起,《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正式实施。首次将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纳入快递服务体系目标,并通过立法明确快递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用户的责任义务,有利于形成全链条治理合力。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何文萱 杨玉 王宇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