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新生既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憧憬,又有几分忐忑。不少家长表示,最担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能否很快融入学校环境。
幼小衔接:习惯很重要
“我们每天7点半起床,晚上9点前睡觉。”家住高新区的黄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做法。除了规律作息,她带着孩子提前到小学门口走一走,让孩子熟悉环境。许多受访家长都认为,这样的准备能有效缓解入学焦虑。
记者在一所学校外的文具店采访时,即将步入小学的高雨晴告诉记者:“一直盼着能自己买文具,马上要上小学了,这个愿望可以实现了。”
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的班主任张李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让孩子自主挑选学习用品,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主意识,也有助于激发其对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产生积极期待。张老师说,开学第一周,学校针对新生不会立刻进入学科教学,而是着重帮助孩子熟悉校园规则和课堂常规,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孩子在学校能否适应的问题。
小升初:从管教到自主的转变
相比“幼升小”,记者发现“小升初”的孩子面临的挑战更复杂。青春期的变化、电子产品的使用等,都是家长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我不再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而是教他做计划,自主安排时间。”一位家长分享道。家长角色的转变,从“监工”到“教练”,成为不少“小升初”家庭的共同课题。
张李剑说,孩子进入中学,家长如何从“监工”到“教练”,成为不少家庭的共同课题。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有的家长会提前帮孩子预习;也有家长更倾向于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并通过与老师沟通了解教学要求。
张李剑建议新生在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上采取以下策略:学会“思维建构”。可以将语文课文拆解为“通读理解—圈划重点—学科思维导图—完成学习单”四步,避免畏难情绪;善用“错题本”。在数学学科中,不仅要抄题,更要标注错误原因,每周花20分钟复盘;主动“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当天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要堆积。
张李剑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配合学校做到“抓重点、不越位”:放手但不撒手,允许孩子自主整理书包、规划作业时间,每天花10分钟询问“今天有什么想分享的”;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帮助孩子总结方法而非施加压力;保持“家校沟通”的温度,遇到问题先了解情况再与老师沟通,定期参加家长会;做好“情绪后盾”,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而非简单批评。
心理过渡:容易被忽视的关键
采访中,西安市教育心理学会会长尚华表示:“幼升小的孩子对新环境既兴奋又不安。孩子们会发现规则更多了,自由减少了,老师的关注也分散了。这时可能出现焦虑、退缩甚至抗拒上学的行为。”他建议家长提前带孩子熟悉校园,模拟作息,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并通过积极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期待感。家长应帮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培养成长型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并教会他们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写日记、与信任的人倾诉等。
面对家长的焦虑,尚华建议:家长应先觉察和接纳自己的焦虑,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同时做孩子的倾听者,避免过度干预。家长可以通过运动、聊天等方式缓解情绪,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角色转化,成为孩子的“生活顾问”,而不是“主导者”。
科学准备:营养与健康同样重要
采访中,国家三级营养师杨睿表示,开学前,除了心理和学业准备,家长可逐步调整孩子作息,每天提前15分钟入睡与起床,让生物钟尽快与新学期接轨。
杨睿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健康重点也不同。她建议,低龄学生要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初中生则应关注视力保护,做到“学习45分钟,远眺10分钟”,并保证每天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
此外,西安仲德骨科医院关节中心主任张国才提醒,学生假期作息不规律会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他建议,家长提前1-2周逐步调整孩子作息,固定睡眠时间并远离电子屏幕,早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并促进维生素D合成。
张国才表示,学生应平衡学习、运动与休息的方法,动静结合规律分配。学习时,要每45-60分钟起身活动5-10分钟,保证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并搭配合适的柔韧性运动。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本报记者 郭子荻 实习生 梁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