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市井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30日
3.9元买来5双袜子根本没法穿
当心“顺手买一件”低价背后藏猫腻
“付款时见袜子便宜,顺手便买了,没想到根本没法穿。”8月29日,西安市民刘女士拿着收到的快递,向三秦都市报“小秦帮忙”栏目诉说不满。她在某网购平台“顺手买一件”购入的袜子存在明显质量问题,让她对这一购物功能的信任大打折扣。

3.9元5双袜子味大破口线头多

事情要从一周前说起,刘女士选中一条裙子准备付款时,“顺手买一件”推荐的3.9元5双袜子进入她的视线。“正好缺袜子,这价格比超市低不少,想着哪怕质量一般,穿几次扔了也不亏。”刘女士未多思索便勾选付款。

几天后快递送达,刘女士拆开包装时眉头紧锁。5双袜子叠在一起仅薄薄一层,还散发着刺鼻气味。更让她无奈的是,随手拿起一双展开,袜尖处有个小口子,还带着不少粗糙线头。

刘女士当即联系商家客服,发去袜子照片询问情况。令她意外的是,客服未多问原因,直接回复:“亲,实在抱歉,您把袜子剪碎拍张照,我们直接给您退款3.9元,不用寄回来。”

刘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8月29日,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顺手买一件 踩坑”,发现不少类似吐槽。有人12.9元买了10袋儿童霜,查看后发现5袋防伪码相同;有人11.8元买了24包抽纸,仅收到6包……

平台商家各有“小算盘”

低价“顺手买一件”商品为何频现质量问题?背后藏着不少行业猫腻,平台与商家各有“小算盘”。

从平台角度看,“顺手买一件”本是为给消费者提供便利,同时帮平台引流、提高用户客单价的功能。但部分平台为快速扩大这项功能的规模、吸引更多商家参与,对入驻商家和商品的审核明显放宽。电商行业从业者王先生透露,不少平台对“顺手买”商品的入驻门槛极低:商家通常只需缴纳保证金,无需提供详细质检报告,甚至部分临期商品、工厂积压尾货也能轻松通过审核上架。

对商家而言,“顺手买”的低价商品本就是“走量”生意,利润空间有限,为压低成本、保证盈利,只能在商品质量上“缩水”。一袜子生产厂家负责人坦言,“刘女士买的3.9元5双的袜子,用的都是回收棉,织的时候为赶速度,机器转速调得很快,难免出现质量问题。反正低价卖出去,就算有10%的人因质量问题退款,整体还是能赚不少。”

除质量差外,“顺手买一件”还藏着不少“隐形套路”。有商家故意模糊商品信息,比如将“化纤袜”标成“棉袜”,把“迷你小包装”零食拍成“常规款”样子,消费者下单拆封后才发现货不对板。

法律不“纵容”低价劣质 消费者可向监管部门举报

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东晨指出,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视角看,刘女士的遭遇核心问题在于,商品质量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质量保障”的基本要求,且商家明知商品存在瑕疵仍进行销售,涉嫌欺诈。更值得注意的是,商家要求“剪碎商品拍照退款”的行为,看似便捷,实则为规避行政处罚的证据固定,因为销毁问题商品后,消费者难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物证。

鉴于诉讼维权成本过大,对于“顺手买一件”销售方式造成的侵权,消费者维权方式主要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商家和电商平台。通过举报,市场监管部门会加大对“低价引流”商品的抽检力度,同时会对商家的欺诈行为施以惩罚性赔偿,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另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介入,会督促电商平台完善审核机制,明确“顺手买”类商品的准入标准,建立快速响应和主动下架机制,杜绝默认勾选等误导性设计。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