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市井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孩子“小动作”频繁 应尽早干预
医生:可能是抽动症信号

本报讯(记者 陶颖)近年来,儿童抽动障碍(简称“抽动症”)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因对这一病症认知不足,常将孩子的抽动表现误当作“坏习惯”,要么批评指责,要么放任不管,进而耽误了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机。

“我家孩子是不是故意捣蛋?”这是家住西安市青龙路的孙若洁近半年常挂在嘴边的话。她7岁的儿子小友自春节后,频繁出现眨眼睛、清嗓子的动作。起初,孙若洁没太在意,只觉得是孩子“学坏了”,还因此多次批评小友。直到8月,小友的症状愈发严重:眨眼睛、清嗓子的频率更高了,还偶尔突然歪脖子、甩胳膊。这时孙若洁赶忙带小友去医院检查,最终孩子被确诊为儿童抽动障碍。8月31日,握着诊断书的孙若洁向记者讲述时,眼里满是懊悔与心疼。

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心理治疗师张艳楠介绍,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

家长该如何及时发现并正确应对孩子的抽动症呢?张艳楠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抽动症状是不自主的,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反复、难以自控的动作或发声,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就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其次,确诊后不要过度焦虑,更不能打骂、指责孩子,要为孩子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要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避免在课堂上过度批评或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帮助孩子在学校里也能保持放松的状态。

“大部分抽动症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和干预后,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如果忽视不处理,部分孩子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到成年,甚至影响社交和心理发展。”张艳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