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陕西集中发布一批考古成果
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提供实物资料

陕西泾阳马家堡北魏孙定仁墓出土器物。

陕西咸阳隋段文振墓持幡武士图。

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葬照片。

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生肖俑(鼠)。 本组图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多项重要考古成果:泾阳出土北魏孙定仁墓,164件(组)文物反映当时政权过渡时期的风貌;洪渎原发现周隋段文振家族墓地,实证将门历史与时代变革;西安发掘唐代新罗质子金泳墓,为外蕃贵族葬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泾阳发现北魏孙定仁墓

出土164件(组)文物提供实物资料

“这是北魏末期的墓葬,该墓形制保存完好、出土器物丰富、志文内容翔实,是西安周边近年发现的规格较高的北魏纪年纪名墓。”陕西泾阳马家堡北魏孙定仁墓的项目负责人王红英说。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马家堡村北,配合机场高速联络线马家堡至泾阳公路项目建设,发掘出一座北魏时期的孙定仁墓。

据发掘信息,该墓坐北朝南,为带长斜坡墓道的穹窿顶砖室墓,总长约42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总长约33米、最深约10米;封门为两重砖构;甬道拱顶且壁顶涂白灰;墓室含主室与东侧室,主室平面呈弧边方形,面积约35平方米,东侧室内有一具未成年人人骨。

墓中主室出土随葬品共164件(组),包括石墓志、俑群及陶明器。志文显示,墓主孙定仁为北魏豳州刺史,曾参与镇压河北起义与关陇起义,太昌元年去世,葬于长安,获赠骠骑大将军等职。

王红英介绍,该墓继承北魏洛阳时代高等级墓葬形制,出土陶俑呈现北魏晚期典型风格,处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关键阶段,为研究当时社会变革与丧葬制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地

实证军旅名将生平与时代变迁

汉唐长安城北侧的咸阳洪渎原,是北朝至隋唐高等级墓葬集中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地便坐落于此。该墓地已发现7座墓葬,涵盖段文振夫妇、子辈及重孙,下葬年代从隋大业八年至唐景云元年,呈“自南向北辈分递减”的有序排列,均为南北向带天井的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同时,均遭严重盗扰。

其中,段文振墓规模最大,为5天井土洞墓,水平总长近60米,残留墓志、石门、陶俑等。墓道两壁壁画保存较好,绘有步兵、骑兵等军旅人物形象,色彩鲜亮、描绘精细。“它的东侧8米处为一座7天井土洞墓,推测为段文振夫人墓,水平总长约50米,残留玉佩饰、玻璃小瓶等,墓室壁画以侍女、宦官形象为主。两墓墓道南端还发现盘龙状碑座。”陕西咸阳隋段文振墓的项目负责人朱瑛培说。

子辈墓葬位于段文振夫妇墓以北,重孙段孝逸夫妇墓在更北部,均遭盗扰,残留墓志、陶俑等随葬品。

据史料记载,段文振仕于周隋,是当时的名将,参与北周伐北齐、隋灭陈、北逐突厥等重要战役。此次发掘不仅为研究其生平及家族历史提供实证,残留的墓葬结构、文物等,也为探究周隋之际礼制、官职、社会变化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西安发现唐代新罗质子金泳墓

为研究外蕃贵族葬制提供新线索

2022年4月至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区东姜村(北临西安绕城高速、东邻东仪路)发掘出38处古代遗迹,其中M15为唐代新罗质子金泳墓。“这个墓北距唐长安城约2000米,虽遭盗扰但出土较多遗物,尤其墓志明确墓主身份,是首次经考古发掘的唐新罗质子墓葬,学术价值重大。”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的项目负责人夏培朝介绍说。

据墓志记载,墓主金泳生于天宝六载,贞元十年逝于长安太平里馆第,享年48岁。其祖父金义让为新罗国王堂兄,开元初入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试太常卿;父亲宿卫唐廷,任中散大夫、光禄少卿;金泳承袭质子身份宿卫唐廷,曾以副使身份两次出使新罗,后获兼蕃长一职,直至终老。金泳夫人为太原王氏(偃师县令王千龄之女),可见当时的新罗质子多与唐人通婚。

金泳葬礼由长安县令主持,费用官给。其墓“窆于城南毕原之北”,推测为家族葬地。该墓东部15米处为唐大中八年苏道渭墓,墓志显示葬地为长安永寿乡毕原,可知毕原属永寿乡。另据新罗人金日晟墓志“诏葬于长安永寿之古原”,推测其墓亦在金泳墓附近。

此次发现表明,葬于长安的新罗质子或集中于城南毕原,且葬礼多由京县县令主持、官给费用,体现唐廷对他们的重视,为探寻唐代外蕃贵族葬地规划提供重要新线索。

这三处墓葬的发掘,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外交与文化图景,为还原历史细节、梳理时代脉络提供了鲜活实物,对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报记者 王娇莉 见习记者 宋可青 张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