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6日
唐诗搭台 旅游引路 经济唱戏
西安将打造“唐诗之都”文化品牌

发布会现场。

9月5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新闻发布会。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左东,市文物局副局长冯健,长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涛,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常文芝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记者了解到,近期西安市研究制定了《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

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 构成“唐诗之都”核心文化意象

据介绍,西安发挥独有文化优势,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取得突出成就,形成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盛景,唐文化展示尤为亮眼,成为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唐诗是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作为唐代都城长安,西安是唐诗创作与传播的核心舞台,李白、杜甫等诗人曾在长安留下大量描绘城市风貌与人文精神的诗篇。据统计,现存5万多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过1400余次。同时,大明宫、大雁塔等遗址也为唐诗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载体。西安市出台《实施方案》,是进一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务实举措,对助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在《实施方案》中看到,“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的宣传口号以地理坐标与文化意象的双重维度诠释了西安作为“唐诗之都”的精神内核:“诗道终南”指向终南山这一唐诗创作的地理原点,“心意长安”则彰显长安这座千年古都在唐诗中的永恒魅力,这组口号既彰显了终南山作为文化地标的独特价值,也展现了长安作为诗歌沃土的深厚底蕴,共同构成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核心文化意象。

5大工程 26项具体工作任务 推动“唐诗之都”建设

《实施方案》的主要任务,即更加注重推动唐诗文化与民众生活相融合、与文商旅发展相融合,到2027年底,分四个阶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唐诗之都”品牌,将安排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品牌塑造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等5大工程、26项具体工作任务,突出唐诗搭台、旅游引路、经济唱戏的模式,推动“唐诗之都”建设。

其中,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将通过成立“唐诗文化研究院”、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唐诗文化品牌理论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召开国际唐诗学暨唐诗文化品牌建设高端会议等5项任务,为“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将通过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大明宫文化建设提升发展项目、深化与唐诗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做好唐诗现地文化遗迹保护标注工作等4项任务,加强唐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将通过唐诗旅游线路建设开发、唐代诗人文化遗址提升项目、唐诗故里文旅体验板块项目、打造长安唐诗文化公园项目、丰富市民唐诗文化活动、推动唐诗文化演艺发展、打造“唐诗旅游目的地”等7项任务,推动文化品牌的资源转化利用;品牌塑造重点项目将通过唐诗博物馆建设、打造唐诗特色文化街区、培育唐诗文化旅游IP、“唐诗与长安”主题文化进校园、“唐诗与长安”国际传播力项目、加强“唐诗之都”宣传推广、建设唐诗文化新标识等7个任务,多维度构建“唐诗之都”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将通过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赋能唐诗文化产业、打造唐诗文化集中承载地等3个任务,推动文化产业建设。

2026年“长安灯会”举办时间将提前至元旦

作为全市文旅融合主阵地,曲江新区将围绕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经典诗篇,持续推出全新沉浸式互动演艺,持续开展话剧《长安的荔枝》《长安十二时辰》全国巡演,让李白、杜甫等唐诗人物从诗句中“走出来”“动起来”。同时,在曲江核心区,曲江飞行剧院将于9月正式营业,再现“春风得意马蹄疾”“长安水边多丽人”等经典诗句场景。推出“唐韵霓裳”城市观光车主题游线,串联起大雁塔、不夜城、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等景区景点,形成“唐诗之路”深度体验;在大明宫遗址区,推出“长安少年行”“千宫夜游”主题研学,在触摸历史、聆听故事中品读诗句;在大唐芙蓉园,推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唐诗朗诵研学营,感受盛唐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李白诗词的浪漫豪情。

另外,创新开发唐诗文化主题餐饮、旅拍产品、文创产品,上线“诗韵长安”华服旅拍妆造套餐,打造大唐芙蓉园唐诗主题宴会,推出“大唐诗韵香卡”“诗仙盲盒”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品,将唐诗美学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构建全新体验式消费新场景。2026年“长安灯会”各项筹备工作,举办时间将提前至元旦,灯会将围绕“唐诗”“文物”“非遗”三大核心主题,营造“一步、一诗、一景”的沉浸式场景。届时,让广大市民游客走进唐诗的世界,感受穿越千年的诗意与美好。

本报记者 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