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即日起本报推出“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专栏,聚焦省属企业创新实践,展示“十四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就。
在川藏铁路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毫米级精度的北斗融合定位终端守护着“天路”路基安全;在G85银昆高速宝鸡段,无人机群织就150公里“空中哨兵网”,将险情响应压缩至3分钟;在日本防灾应急现场,自动卫星便携站成为“标配”装备……这些跨越山海的智慧交通场景背后,是陕西交控科技发展集团以“中试基地+孵化加速器”为核心的“双引擎”战略,持续推动交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迈向国际市场。
国内首个交通专业化平台
破解“技术量产难”痛点
2025年6月27日,国内交通运输系统首个专业化中试平台——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正式揭牌。回溯至2024年11月,该基地已通过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以“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为主线,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场景—成果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9月9日,记者来到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基地硬件配置堪称“顶配”:900平方米室内试验室、500平方米中试产线、180平方米专业测试区,再加上10余处室外验证场,可实现从智能传感器研发、北斗终端测试到无人机场景验证的全流程覆盖。
陕西高速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邵永军介绍,依托这套“研发—测试—量产”无缝通道,基地已催生出8类62项实用成果,多项技术打破行业瓶颈,自主研发的北斗融合定位终端精度达毫米级,成功适配川藏铁路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为工程监测提供可靠支撑;星翼无人机首创国内桥检建模纪录,搭载的AI识别系统将桥梁病害检测效率提升6倍。
在服务模式上,基地首创“内部孵化+外部开放”双轨机制:对内整合集团资源,推动无人智慧巡检系统等产品快速落地;对外承接中试项目,通过股权合作与场地支持,已向行业输出30余款标准化产品,精准破解实验室里的好技术难量产的行业痛点。
构建协同生态
智慧巡检模式跨区域复制
毗邻中试基地,位于西安市软件新城云汇谷的智慧交通产业孵化加速器,入驻企业陕西交控飞行技术有限公司的实践堪称典范。
“依托集团无人机运营资质,该公司在G85银昆高速宝鸡段部署150公里无人化巡检系统,累计飞行超1300小时,成功处置突发事件100余次,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6倍。”陕西交控飞行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张国宏说,这一成熟模式还快速复制至山西国省干线,在晋中市40公里重点路段,无人机机场与人工巡检协同,使道路异常事件识别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倍以上。其研发的无人机紧急响应系统,更在模拟突发事件中实现“3分钟抵达现场+应急广播启动”,处置时效缩短75%。
陕西交控科技的创新成果不仅服务国内交通建设,更成为“一带一路”技术合作的亮眼名片。其中,基地研发的自动卫星便携站凭借高可靠性与便捷性,多次出口日本,成为当地防灾应急体系的重要装备。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