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仕明耐心指导学生学习武术。
张晨宇手持遥控器,耐心讲解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操作技巧。
凤文达给学生示范如何运笔。
“我们的老师居然还会这个?”当同学们细数和老师相处的日常时,才发现身边藏着一群“不按常理出牌”的“斜杠”老师——他们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转身又能解锁超酷技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三位“多面手”老师,聆听他们用热爱点亮教学与生活的故事。
我的历史老师打拳超级帅
在西安市雁塔区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讲历史时能把零散知识点连成“串儿”,一到课间又能切换模式教起武术,连批作业都用表情包印章“整活儿”。尽管只有30岁,却把老师的身份玩出了“新花样”。他就是该校历史教师程仕明。
9月8日上午,走进他的课堂,黑板旁“各自努力顶峰相见 距离中考仅剩285天”的倒计时牌很醒目。但更抓人的是程仕明讲授“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封君封臣制”的方式——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把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当“主线剧情”,讲新内容时随手“拉回”之前学过的欧洲古代社会背景,“你们还记得上学期讲的罗马帝国分裂吗?正是因为秩序乱了,才慢慢出现这种封君封臣互相依存的制度。”几句话就把新旧知识串得明明白白。
能把课程讲得这么通透,得益于程仕明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下周一要上的内容,这周一必须完稿,特意留足一周的“缓冲期”。
“不是备课完就不管了,这一周里上前面的课,要是发现哪个知识点能和下周的内容关联,或者预判到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我立马改教案。”在他看来,备课从来不是“一劳永逸”,得跟着学情灵活调整,既要保证知识的时效性,更要讲究知识的丰富度,这样才能接住学生的各种提问。
一到课间,程仕明直接“切换模式”。几名同学围过来讨教武术动作,他立马拿出“练家子”的架势:“肩膀别绷那么紧,放松!”“右脚往前点,重心稳住!”衣摆“哗啦”作响,动作干脆利落。
说起练武术的渊源,程仕明笑着说自己是“童子功打底”。“小时候受家里影响接触武术,后来选择了八极拳。”程仕明说,“这个拳法不玩花架子,主打一个有劲,打出来特别爽。”为了学好这门拳,他还专门跑到长春拜师,在武馆里扎扎实实练过一阵子。
不仅如此,程仕明还能把武术和历史课“无缝衔接”。讲到明朝戚继光抗倭时,提起《纪效新书》,他瞬间打开话匣子:“这本书里的枪法、练兵方法,跟咱们现在说的八卦掌、通背拳都有渊源!”结合自己练拳的体会,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讲得活灵活现,同学们都直呼“原来历史和武术还能这么搭”。
在程仕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九枚表情包印章,高举双爪的猫咪印代表“绝了、服了”,咆哮的小鳄鱼是“还差点意思”,拟人化的白菜则是“这次有点菜,加油”。
“每次盖章都能让同学们笑着接收到反馈,同学们学习程度是有差异化的,这套印章比单纯的‘优、良、中’能更准确地传递意思。”程仕明说。
程仕明是江西景德镇人。谁能想到,这位“斜杠”老师当年大学毕业后,手握教师资格证却选择了“闯江湖”——做过影视后期、影视剧历史顾问等。兜兜转转从上海、北京到深圳,最后发现“还是教书最对胃口”。2024年跟着妻子在西安安了家。
在程仕明身上,“斜杠”不是标签,而是让教学更有趣、让生活更鲜活的方式。
我的老师是“科技教练”
“哇!张老师又把无人机飞上天了!”9月9日,西安外国语大学鄠邑区实验小学开学典礼上,一架无人机在校园上空灵活盘旋,地面上举着遥控器的身影被不少同学议论着——他就是全校最“出圈”的张晨宇老师。课堂上,他是带学生玩转AI的“科技教练”;放学后,他变身环山路上骑行的“追风者”,更凭着骑行+健身,不到4个月瘦了40多斤,活成了孩子们口中“比热血动漫还酷的老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影《哪吒2》中的这组特效镜头是用什么技术做的吗?”新学期开学的信息科学第一课,张晨宇没有翻开课本,而是带着学生聊起了熟悉的影视作品。在同学们的眼中,他的课堂从来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反而充满了实用又有趣的科技“干货”。
除了日常教学,张晨宇还带领学生深耕机器人领域。去年,他带着孩子们备战第二十五届信息素养大赛,陪着学生在实践中一步步突破。最终,团队不仅拿下市级比赛一等奖,还斩获省级比赛二等奖。“操控机器人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创新力,看到他们从出错到进步,比自己获奖还开心。”张晨宇说。
张晨宇与无人机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活动。“当时看到别人飞无人机,我特别好奇,就凑上去问。”考虑到学校是一所新建校,当时整座校园仅有一年级新生,为了记录学生的成长瞬间,学校购入了第一台无人机,而他则主动扛起了学习和拍摄的任务。
因为常熬夜备教案、盯无人机屏幕,他曾觉得精力跟不上,“连陪学生上机器人实践课都觉得累。”为了调整状态,他重拾大学时的爱好——骑行。每天下班后,他约上同事,沿着环山路慢慢骑,“骑完一身轻松,第二天上班都有劲。”没想到,这一骑还骑出了“惊喜”:不到4个月,他减重40多斤。这段经历,也成了他跟学生聊“坚持”的素材:“遇到困难别放弃,熬过去就赢了。”
如今,张晨宇把骑行和航拍“联动”起来——骑车出门时,他会用无人机拍一些跟随视角的镜头,记录骑行中的美好瞬间。在他看来,航拍、骑行和教学这三个爱好相辅相成:“信息技术是理论基础,机器人是实践‘战场’,航拍能提供素材、培养兴趣,骑行则让我有更好的身体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我的书法是数学老师教的
在西安市雁塔区高新路小学的校园里,数学老师凤文达颇为特别——他既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遨游数字王国,用清晰的逻辑拆解复杂的数学难题,又能挥毫泼墨,以遒劲的笔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书法和数学看似不相关,但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耐心。”凤文达谈及自己“斜杠”身份时这样说。
在家庭的熏陶下,凤文达从小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母亲喜爱硬笔书法,对他的书写要求严格;伯父擅长毛笔书法,更是为他打开了传统书法的大门。多年的坚持,不仅让他成为西安市书法协会会员,更让书法成了他数学教学中的“秘密武器”。
在凤文达的数学课堂上,书法元素无处不在。书写板书时,他会刻意写得工整规范,让学生在看板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书写之美;批阅作业时,他的批改符号清晰分明,从不粘连,为学生树立“规范”的榜样。
“我会引导孩子们,除了把字母、公式写工整,抄写题目和答案时,也要注意笔画的收放关系。”凤文达说,经过多年教学观察,他发现学生书写工整后,审题更仔细、解题思路更清晰,答题准确率也明显提高,“工整的书写能让孩子静下心来,这和做数学题需要的专注度是相通的。”
“凤老师,我这次数学考得好,能得到您手写的书签吗?”在高新路小学六年级教室里,这样的期待时常出现。对于听课认真、表现进步的学生,凤文达有时会送上特别的奖励——他亲手写的书法书签,有的是“天道酬勤”,有的是“脚踏实地”。
班里一位男生的转变,则让凤文达感受到了“书法育人”的力量。“这位男生之前对书法兴趣不浓,书写也较为潦草。”自从凤文达担任数学老师后,在他的引导下,这名同学不仅逐渐喜欢上了书法,听课更认真,书写也变得工整漂亮了,“看到孩子的变化,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凤文达说。
“写书法就像做人,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好。”这是凤文达常对学生说的话。
当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瓶颈时,无论是审题困难、解题没思路,还是觉得知识枯燥,他都会用自己练习书法克服瓶颈的经历告诉学生:“首先要像写书法一样静下心来,不要害怕困难。调整好情绪,试着和‘出题人做朋友’,揣摩题目背后的考点,慢慢就会找到思路。”
从事数学教学六年,如今担任毕业班老师的凤文达认为“斜杠”身份不是负担,而是助力。“爱好和主业是相辅相成的。”他说,在数学教学中感到疲惫时,写书法能让他放松心情,调整状态;而书法培养的耐心和严谨,又能让他在教学中更细致、更有方法。
“无论是教数学,还是写书法,最终都是在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凤文达说,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和对书法的执着,做一名“左手粉笔、右手笔墨”的“斜杠”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书写更多成长的精彩。
文/本报记者 石喻涵 图/本报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