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鼻、杂乱、轰鸣、炎热,是传统沥青生产的“刻板印象”,但走进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内的陕西交控沥青产业园,却是另一番景象:整齐、有序、智能、高效,是陕西交控沥青产业园的真实写照。
重组破局告别“单一贸易”
9月10日,记者走进园区,25个巨型沥青储备罐巍然矗立,1.2公里沥青铁路专线直通园区,新建的改性沥青智能生产车间里,管道布设整齐有序,原料通过智能化流程完成乳化反应,全程无人工操作。工人们井然有序作业,一幅“整齐、有序、智能、高效”的产业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谁能想到,如今这座日产能最高达2000吨、产品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沥青产业标杆园区,其运营主体——陕西交控公路沥青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几年前还深陷连续严重亏损的泥沼。转机出现在2021年,公司并入陕西交通控股集团实施战略性重组,“出路在哪儿”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必答题。
“只做沥青贸易是死路一条,一定要做产品、做科研、做产业链!”公司董事长高贵轩掷地有声。经过反复研判,公司确立“国内一流高端定制沥青供应商”目标,向集沥青加工、仓储物流、贸易服务、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商转型。这一战略转向,为企业按下了“重生键”。
科技赋能数智改造激活生产效能
转型的核心,在于科技赋能。为破解传统生产中人工强度大、效率低、能耗高、污染大的痛点,公司斥资4800万元重构数智化工艺流程,搭建“工业云平台”实现远程数字化监控管理。
“以前4-5人才能完成的高强度投料作业,现在1名叉车司机就能搞定;沥青加热时间从10多个小时缩短到2-3小时,日产能直接提高6倍!”公司副经理田林乐的话,道出了智能化改造的“含金量”。如今,公司改性沥青生产已实现“无人化”,不仅效率倍增,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大幅提升。
在科技赋能之外,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公司的另一大核心优势。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5项国家专利,完成3个系列10余种沥青新产品研发,产品推广至全国22个省市。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营业收入较重组前增长37倍,成功跻身“西北领先、国内一流”综合化沥青供应商行列。市场布局上,公司已构建“全球采购、全国销售”网络——上游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国内企业及韩国、俄罗斯、中东等国外炼厂建立战略合作,锁定一手资源;下游在河北沧州、广东惠州自建或合作沥青库区,实现全国覆盖。下一步,公司计划以沥青进出口贸易与海外加工为依托,在中东成立子公司,为陕西交控开拓海外市场探路。
从传统贸易商到全产业链服务商,从亏损困局到行业标杆,陕西交控沥青材料公司的转型之路,正是新时代国企以改革破局、以科技赋能、以创新领航的生动缩影。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