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1日
果香引客进山来
“采摘经济”拉动乡村消费

游客们晒出采摘到的果实。

进入九月,山岭间的“采摘经济”逐渐升温,登山游客、农家乐食客、学生研学团队等纷纷走进山野,推动秋季旅游与乡村经济同频共振。

从寻果到尝鲜 沉浸式体验山林之美

进入秋季,五味子、八月炸、野生猕猴桃与板栗陆续成熟,吸引众多游客进山采摘。

秦岭野果种类丰富,风味独特。一串串红彤彤的五味子藏在灌丛间,它既可晒干入药,也能酿制成酒;野生猕猴桃个头不大,但维生素含量丰富;而外形似芒果、果肉如香蕉的“八月炸”,在成熟后,果实会自然裂开,清甜诱人。

户外爱好者张明山介绍:“八月炸生长在藤蔓上,要是地面有果壳,那就表明附近树上有果实。成熟的果子会自己裂开,露出白色果肉,吃起来味道特别清甜。”

“驴友”蔡晓雪尝了一口,发现其籽密而多,她笑着调侃:“吐籽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豌豆射手。”

采摘野果也讲究技巧。村民王国利分享了捡板栗的窍门:“最好选那些刚开裂的板栗,用竹竿轻敲或者直接去捡刚落地的。这时的板栗又香又糯。”

王国利曾在外打工十多年,他表示,自己最想念的就是秦岭秋天的野果。“市场上根本吃不到这些,只有回到山里,才能找到这种独特的味道。”

如今,王国利已经返乡养蜂,并且正在筹划发展自家的生态农业。在他眼中,秦岭的各个峪口各有特色:塔峪溪边常常能看到猕猴桃和五味子,紫阁峪中秋时节野果漫山遍野,太平峪云际寺一带八月炸挂满山路……

“要想采摘体验好,最好清早出发。”王国利建议,晨间气温适宜,空气清新,把徒步、赏景与采摘结合起来,不仅能收获满满山果,更是一段难忘的自然体验。

农房变客房 果园变市场

随着登山和采摘人群的增多,相关消费也显著升温。各类户外装备率先迎来热销,旅行装备销量在户外运动品类中的占比达到了18.2%,便携餐具、采摘工具、防晒用品等均出现大幅增长。

特别是在26至35岁的年轻群体中,采摘被视为是“健身+体验”的双重消费场景,徒步、露营、采果几乎成了秋季出游的“标配”。在西安,露营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800家,徒步、骑行等户外社团年均增长超35%,带动帐篷、营地推车、便携烧烤架等产品热卖。

与此同时,农家乐和民宿旅游一定程度上成为“采摘经济”的主阵地。以朱家湾村为例,这里的216家农家乐、56家民宿年均接待游客量超过150万人次。村里的果园与餐桌紧密相连,游客白天采摘山果,晚上住进民宿,体验着“农房变客房、果园变市场”的乡村新业态。

佛坪的不语民宿、贝壳山居则通过“民宿+亲子教育”“民宿+非遗体验”等组合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何小凤坦言:“推开木门就是山风,孩子们在院子里摘菜、观察昆虫,既是玩乐也是学习。”

这种“慢生活”式的旅游消费,不仅让游客找到了自然的乐趣,也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8月下旬,西安高新一中50余名师生走进秦岭,开展动植物辨识、标本制作和野果采摘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了秦岭的植物垂直分布,还把采摘到的蘑菇做成了标本。”带队教师张浩介绍。采摘因此成为连接课堂与自然的桥梁,让学生在“亲手采、亲眼看”中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也使更多家庭在选择研学时,把秦岭当作秋季出游的优先目的地。

从野果到木耳、核桃等特产,秦岭的采摘季正串联起登山、民宿和研学多重业态,也让“采摘经济”在秋日里释放出了新的消费潜力。

严守“不闯野区、适量采摘”

目前,陕西已建成1个国家公园、35个风景名胜区、90个森林公园、43个湿地公园、17个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市县、16条生态旅游特色线路……打造“春季观花、夏季纳凉、秋季观叶、冬季冰雪”的生态旅游系列活动。

生态红利让更多乡村得以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也使秦岭成为西安人乃至外地游客秋季出行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随着采摘热潮的兴起,安全守护与生态保护成为必须坚守的底线。有8年秦岭徒步经验的向导秦月提醒:“秦岭许多未开发的野道是前人随意踩踏形成的,游客进入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甚至干扰野生动物栖息。从安全和生态双重角度出发,坚决不能前往未开发区域,新手更应选择正规景区的成熟路线,如需深入山林,务必提前联系专业户外组织,在配备向导、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通行,切勿擅自冒险进入。”

在山林采摘过程中,游客更需将“守护”理念贯穿始终:一方面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体力规划行程,及时补水休息,避免因体力不支引发意外;另一方面,野果虽鲜,但不可随意食用陌生果实。记者了解到,西安户外联盟等组织近年来也持续强化“安全教育+生态保护”双培训,要求参与者在采摘前必须完成动植物辨识课程,既学会自我保护,也懂得分辨受保护物种,不触碰生态红线。

与此同时,“无痕山林”的理念也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即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做到适量采摘、留果于林。专家特别提醒,野果不仅是人类的美味,同时也关系到山林中松鼠、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越冬食物,过度采摘将会打破生态平衡。现在,越来越多的驴友会主动携带垃圾袋,把随身垃圾带下山;部分民宿还设立了“环保积分”,游客践行绿色环保就可以兑换果酒、蜂蜜等特产。

文/图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