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各大高校的选课系统再次迎来高峰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越来越多大学生将选课目光投向了专业之外的领域,跨学科选课、辅修第二学位成为校园里的新潮流。大学生们主动跳出熟悉的专业“舒适圈”,试图通过构建多元知识体系,打通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边界,为未来职业发展开拓更多可能性。
高校通识课“花样”多,皮影戏、恋爱课、北斗安全进课堂
当《红楼梦》的人生哲学与北斗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出现在同一张选课表上,当宠物驯养、皮肤护理、葡萄酒鉴赏成为大学课堂的正式课程——西安高校正打破传统专业壁垒,让学生的学习边界越拓越宽。
陕西师范大学的文学院开设《皮影艺术与表演实践》《汉字与书法研习工作坊》,大学生们动手操作皮影、研墨习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则推出《何以中国——考古学的视野》,由多位资深教授联合授课,带学生深入中华文明源头,该校哲学学院《〈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周易〉哲学与生活智慧》、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孙子兵法的智慧》等课程,也让经典文本重新焕发现代启示。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开设《天眼北斗与国家安全》,将高精尖科技与国家安全意识融入通识课堂;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生物“智造”美好生活》、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身边的生物制造》课程则展现生物技术如何改变日常。
更引人注目的是,多门课程直面大学生活与青春议题。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恋爱心理学》课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爱情心理学》,被学生们称为“校园恋爱通关指南”;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人类衰老的奥秘及科学抗老策略》《皮肤护理及皮肤病的防治》则切中年轻人对健康的关注。“原来大学真的能教这些课程!”学生们感慨道。
昨日,西北大学大二学生小刘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生活技能类课程很接地气!”该校后勤集团开出《烹饪实践课》《绿化养护课》,教学生做饭种花;食品学院的《烘焙原理与实践》《葡萄酒鉴赏与文化》则让课堂飘出香味。而《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打造青年领导力》等软实力课程,也成了提升综合素质的热门选择。
大学课程跨越专业藩篱,学生对职业规划更清晰
“原本我是计算机专业的,但在一次课程实践中发现,想要开发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和心理学知识。”昨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小李告诉记者,在新学期他不仅选修了《消费者行为学》,还报名了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辅修课程。他表示,跨学科学习虽然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能让自己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现在做课程设计时,我会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市场需求,这对今后从事互联网产品开发工作很有帮助。”小李说。
像小李这样主动拥抱跨学科学习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为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求,西安各大高校近年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推动不同学科教师联合授课,开设跨学科课程涵盖理、工、文、管、艺等多个领域。
除了跨学科选课,辅修第二学位也成为大学生拓展知识边界的重要选择。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孙雯,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辅修了法学专业。“英语+法学的组合,未来无论是从事涉外法律工作,还是在国际企业担任法务,都更有竞争力。”孙雯说,辅修课程让她接触到了全新的知识领域,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大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热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延伸到了实践中。许多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在今年7月举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比赛中,一个由计算机、设计、经管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凭借一款融合AI技术的文创产品设计,获得了省级奖项。团队负责人表示,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相互协作,既能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又能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跨学科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也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跨学科学习热潮,教育学者孙教授表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为未来适应多元化的职业需求奠定基础。同时也提醒大学生在选择跨学科学习时,应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避免盲目跟风,确保学习效果。
本报记者 赵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