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5日
AI检测催生“AI降重”生意
为过审查有人花钱“去AI化”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施行十余天,记者昨日调查发现,在部分网络平台,“AI降重”“去AI化改写”等服务明码标价,每千字符收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原创论文被系统检测“像AI”

“我写的论文,参考了大量资料,结果系统检测出AI生成占比27%。明明每个字都是我写的,可系统说我写得像‘AI风格’。”某高校研究生小赵哭笑不得,为通过学校要求的AI率低于15%的审核标准,她不得不花钱“干预”,刻意加入口语化表达和逻辑跳跃,最终将AI率压至10%以下。“改完自己都不想再看,句子拗口,逻辑断裂,可系统认这个。”小赵无奈地说。

类似遭遇并非个例。马女士撰写论文后使用AI进行语言优化,却因检测结果AI率超标,只能再次付费改写以规避审查。某理工科学生小吴认为,只要观点是自己的,表达方式何必苛求?现在却要刻意改写,逼得大家不得不“技术对抗技术”。

“AI降重”明码标价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搜索发现,“AI降重”“去AI化改写”服务比较多。

某平台提供“专业版”与“旗舰版”服务。其中,“专业版”每千字5元,宣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改写技术,减少AI语言痕迹,提升论文合规性。“旗舰版”则采用语言模型与强化学习技术,在保持原意基础上自动重构高疑似度片段,实现精细化降AI率。“标识办法规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等信息要进行标识,但是论文肯定不能标呀,我们可以规避这些。”客服人员表示。

另一平台打出“绝不收录、快速出稿、高性价比”口号,收费每千字8元,承诺“AI率一键降至10%以内,不达标全额退款”。更有商家直言采用“人类思维模拟算法”进行语义重构,确保通过主流AIGC检测工具审查,价格根据改写要求,每千字符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面对争议,高校态度不一。某高校教师表示:“引入AIGC检测,是提醒学生警惕过度依赖AI。”该校采取“系统检测+人工复核”机制,对高AI率论文由导师组综合评估,避免误判。但也有高校实行“一刀切”措施,规定AI生成内容占比超过15%即视为学术不端。

律师建议:需建立综合治理体系

“‘AI降重’服务潜藏法律与学术风险。”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潘莉律师指出,对服务提供方而言,若明知其服务用于规避学术检测,仍提供改写技术支持,可能构成帮助他人实施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者或被认定为共同责任人。对学生而言,购买“降重服务”本质是以欺骗手段通过审查。一旦查实,不仅违反学术规范,还可能构成对学校的欺诈行为。

潘莉强调,当前AIGC检测技术尚不成熟,存在误判可能。单纯依赖技术检测,而忽视学术伦理教育、过程性评价机制,将导致规则与对策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学术公正与教育质量。

“当前暴露出的问题,核心在于技术的不完美性与学术评价的严肃性之间的冲突。”潘莉建议,学生应坚守学术诚信底线,如对检测结果存疑,应通过正式申诉渠道寻求复核;高校应完善审核机制,避免“唯数据论”,建立“技术检测+人工评审”双轨制,综合评估论文逻辑性、创新性与学术价值,同时明确AI使用边界与检测标准,保障学生知情权与申诉权;监管部门也需规范市场,共同构建法律、技术、教育和伦理多管齐下的治理体系。

本报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