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手绣出千般暖 一针一线总是情
500余双手工鞋垫送给人民子弟兵

张兰将她与志愿者们一起绣的鞋垫送到入伍的新兵手中。

张兰(左一)和志愿者姐妹们一起为新兵绣鞋垫。

这是一场由500人共同完成的爱心接力——以针线为“笔”、以棉布为“纸”,将对亲人的牵挂、对军人的崇敬、对祖国的祝福,缝进一双双手工鞋垫里,串联起铜川百姓与人民子弟兵之间最质朴、最滚烫的情感,成就了“你守护祖国,我守护你”的动人誓言。9月15日,这批饱含心意的手工鞋垫,顺利送到了铜川市今年入伍的新兵手中。

一份承诺 延续三代拥军情

“这针脚得再密点,娃们训练时脚才不磨泡。”在铜川市耀州区“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工作室”,42岁的张兰拿着一双绣着五角星的鞋垫细细端详。

柜子里,500余双完工的手工鞋垫放得整整齐齐,“军魂”“出入平安”“报效祖国”等字样格外醒目——这些,都是她和全市500名爱心人士用三个月时间赶制出来的“拥军礼物”。

作为“陕西好人”、铜川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张兰与拥军的缘分,要从2012年夏天说起。

当年6月30日,在北京当兵近十年的丈夫因一场意外而永远离开。“天塌了,家里四个年迈的老人,一个不到五岁的女儿,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无数个以泪洗面的夜晚,部队领导的一句话让她醒悟:“嫁给军人,既要盼着他平安归来,也要在心底做好准备,去面对那些可能出现的‘牺牲与失去’。”从那时起,“为军属多做点事”的念头,便在她心里扎了根。

最初,张兰靠着一手修脚的手艺,骑着电动自行车穿梭在耀州的大街小巷,免费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的父母上门服务。卧床不起的老人、行动不便的军属,都是她重点关照的对象。

“我帮不了部队训练,但能帮军属们解决点生活难题,也算替丈夫继续守护这份‘军人情’。”张兰的声音温柔,却透着一股韧劲儿。如今,她的修脚记录已累计9000多人次,上门服务超900次。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兰遇见了拥军模范赵秀梅,这份“拥军情”从此有了新的延续。彼时,赵秀梅躺在病床上,紧紧拉着她的手说:“我年纪大了,拥军的事你替我接着干。”赵秀梅一家三代从军,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拥军情怀,像一盏灯,照亮了张兰的路。“她的那句‘没有军人在前方守护,就没有我们的和平日子’,我记到现在。”张兰说。

也是在那年,张兰第一次给新兵送鞋垫。当时她自掏腰包买了200双防汗鞋垫。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说:“我没说自己是军人遗属,怕孩子们有心理负担,只说我是军嫂,来送祝福的。”看着孩子们挺拔的身影,张兰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机器做的鞋垫再好,也少了点家乡人的心意,要是能亲手绣,娃们肯定更觉得暖心。”

今年,眼看新兵入伍的日子越来越近,张兰却犯了难——她一个人绣鞋垫太慢了。“我白天要打理店铺、做公益,只能晚上回家绣两三个小时,哪赶得及?”

情急之下,她想到了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志愿服务队原本有10个分群,涵盖文艺、公益、扶老助困等领域,她当即决定,新增一个“拥军妈妈鞋垫群”,号召大家一起绣。

让张兰没想到的是,消息一发出,响应的人远超预期。“我原本以为得找那些平时爱绣鞋垫的人,之前问过几个,都说没时间。”

结果,主动报名的,都是她“没料到”的人:有党员,有耀州区人大代表,有现役军人的母亲,有退役军人的妻子,还有常年跟着她扶老助困的志愿者。

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刘小会以前从没绣过鞋垫,为了参与,特意跟着视频学;有位退役军人的妻子,把家里的纯棉床单剪了,用面糊糊粘好晒干,做成鞋垫的底;有位陪读妈妈,每天等孩子睡了,就坐在灯下绣……

短短20天,“拥军妈妈鞋垫群”就聚集了50人,后来又分成两个群,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为了让鞋垫更合新兵的心意,张兰和志愿者反复琢磨细节。选布料时,特意挑了吸汗透气的纯棉布;选颜色时,原本想选庄重的深色,后来转念一想“娃们都是青春年少,喜欢鲜艳的”,便换成了红、蓝、绿等亮色;绣图案时,大家各展所长,有人绣五角星,有人绣熊猫,有人绣“平安”二字。

除了鞋垫,张兰还为新兵们写了一封信:“我就是想告诉娃们,一身戎装是一生荣光,在部队好好练本领,家乡人等着他们报喜。”

每一针都是对“平安”的期盼

“第一次视频,他刚叫了声‘妈’,眼泪就掉下来了,赶紧把视频挂了。”提起远在海军部队的儿子,47岁的席亚茹声音哽咽,手里紧紧攥着绣着“平安”字样的鞋垫。这是她为新兵绣的第23双鞋垫,也藏着一位母亲对所有“兵娃”的心疼。

席亚茹的家里,藏着两代人的“军旅梦”。儿子的爷爷年轻时候就想当兵,可因为严重近视,最终没能如愿;儿子的父亲是位老师,生前也格外敬慕军人。“娃从小喜欢穿迷彩服,玩具都是小兵人,总说‘长大了要当海军,守着咱们的海’。”席亚茹抹了抹眼泪,语气里满是骄傲。

去年,儿子说要去当兵时,席亚茹没有丝毫犹豫。“这是他的心愿,也算替家里圆了梦。”让席亚茹惊喜的是,儿子不仅顺利通过海军的筛选,还在考核中排名前四——“我们全家都为他骄傲。”

骄傲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牵挂。

儿子刚入伍时,第一次联系家人,原本约好视频,可接通后,席亚茹只看见儿子通红的眼眶。“他从小就好强,上初中后就没在我面前哭过。”席亚茹记得,当时儿子刚喊了声“妈”,眼泪就顺着脸颊滑下来,怕班里战友看见,赶紧挂了视频。

后来儿子打电话过来,声音沙哑,说“妈,我挺好的”,可她能听出儿子在强忍着情绪。“我没敢多问,怕他更难受,只说‘你照顾好自己,家里不用操心’。”

今年,席亚茹第一次加入张兰发起的“拥军妈妈鞋垫群”,亲手为新兵绣鞋垫。在此之前,她从没做过针线活。“去年人家给我娃送鞋垫,我就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年一定要亲手绣,让更多兵娃感受到家的温暖。”

她跟儿子提过绣鞋垫的事,电话里,儿子笑着说“妈,我支持你,当兵真不容易,这些鞋垫值得。”

前几天儿子兴奋地告诉她,自己通过了游泳考核。席亚茹笑着说,可眼泪却又涌了上来——她知道,儿子报喜不报忧,那些没说出口的苦,都藏在“坚持”两个字里。

母子俩联系不多,每次都是儿子主动打电话或视频,席亚茹从不敢主动拨过去:“怕打扰他训练,娃在部队很忙,不能再让他分心。”

席亚茹绣鞋垫时,总忍不住想起儿子。她盼着,儿子能在部队好好历练,也盼着自己绣的鞋垫,能陪着更多像儿子一样的兵娃,在守护祖国海疆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送儿参军 她把牵挂缝进一针一线里

“家里啥都不要担心,到部队好好干,照顾好自己!”今年新兵送行那天,铜川的秋风吹起了军营外的彩旗,也吹红了王海英的眼眶。她的手紧紧攥着一双手工鞋垫,目光落在身着橄榄绿的儿子赵忠航身上——那崭新的戎装,是儿子的骄傲,也是她藏在心底的牵挂。

“娃怕爷爷奶奶操心,报名的时候没敢说,我也跟着瞒,想着等确定入伍了再告诉老人。”直到尘埃落定,老两口听完当场红了眼,反复念叨:“让航航到部队别想家,好好训练,给咱国家出力。”

得知张兰召集爱心人士缝制鞋垫,王海英便加入其中。“部队训练苦,脚暖和了,娃的心才能更踏实。”灯光下,她穿针引线的手偶尔会抖——不是因为累,是因为一想到儿子要离家,心里就忍不住发紧。

在王海英记忆中,23岁的赵忠航从小就懂事。“上大学时,有天晚上做梦惊醒,第一通电话就打回家,听见他爸的声音才放心。”王海英抹了抹眼角,“他爸是货车司机,常年跑夜路,航航最操心他的安全。现在自己要去军营,还反过来安慰我‘让家里人别担心’。”

临行前,王海英把鞋垫递到赵忠航手里。看着儿子指尖轻轻摩挲着鞋垫上的针脚,她忽然笑了:“看见你笑,妈心里比啥都甜。”

“妈,您也注意身体,保重自己。”赵忠航说。“到部队听班长的话。”王海英的声音开始发颤,“我和你爸、爷爷奶奶身体都好,家里的事有我们,你就安心干,为国家尽份力,妈为你骄傲!”她一遍遍地叮嘱,像是要把所有的牵挂都装进儿子的口袋里。

“妈,您别哭,我是男子汉了,到部队肯定好好干。”赵忠航安慰着母亲,他知道,这一别,是暂时离开小家的温暖,是为了守护更大的“家”。

一双双手工鞋垫,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有军属对军人的思念,有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有百姓对子弟兵的崇敬。铜川的秋天,就这样被一针一线的深情填满了。

文/本报记者 石喻涵 图/本报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