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要点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8日
记者探展:
数字科技让文化遗产“可感可触”

与会嘉宾体验VR。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本报讯(记者 石喻涵)9月17日,记者走进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看到,不同于传统展会的静态陈列,随处可见的互动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文化遗产借由数字技术变得可感、可触,甚至能与参观者“对话”。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墓壁画数字展示。以往参观墓室壁画,只能隔着距离远观,靠讲解员的描述在脑海里拼凑墓主人生前场景;而此刻,数字屏幕上的壁画不仅清晰还原了线条与色彩,更通过动态效果“复活”了画中故事——记者仿佛穿越时空,真真切切“走进”了千年前,直观触摸到唐代生活的细腻肌理。

转过这片“数字墙壁”,一处兵马俑互动体验区围满了参观者。记者按提示拍照并上传了自己的照片,系统很快生成了专属的“兵马俑前世”画像——屏幕里,身着铠甲的秦俑眉眼竟与记者有几分相似,原本冰冷的文物瞬间有了“历史缘分”的温度。

工作人员介绍,这一设计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比对秦俑面部特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呼应的“千年守护者”。

往展区深处走,VR体验区的“帝国密码”让人震撼。戴上VR眼镜的瞬间,黑暗中缓缓展开秦地宫的恢宏景象:高大的梁柱支撑着穹顶,陶俑排列整齐,仿佛下一秒就会响起秦军的号令。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远比看图片、听介绍更能让人感受到秦代文明的磅礴气势。

从“远观壁画”到“走进壁画”,从“看秦俑”到“找秦俑缘分”,再到“置身秦地宫”,记者一路体验下来发现,数字科技正打破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的“隔阂”——它不再是博物馆里需要小心翼翼保护的“展品”,而是能通过互动、沉浸式体验,让普通人感知、亲近的“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