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跨越山海的诗意共鸣
“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 国家专场)在陕展开文化交流

诗人们欣赏秦腔戏歌《上春山》。

九月的陕西,金风送爽,诗意盎然。9月15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西安盛大启幕。来自拉美15个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齐聚千年古都,以诗为媒,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之旅。

文明相遇:光影交织的时空对话

启幕仪式上,光影交错,气氛热烈。16位中拉诗人代表将手轻置于发光球上,随着全场齐声倒计时,16个球体缓缓升起,两座山脉的轮廓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中拉的情谊。当山脉的轮廓完全呈现,全场掌声雷动,2025国际青春诗会正式拉开帷幕。

诗歌展演环节更是精彩纷呈,情景表演《天下朋友》以其生动的演绎,展现了中拉友谊的深厚;舞蹈《琵琶行》则以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长安。而在“东西诗韵汇长安”主题演绎中,中拉诗人与中国演播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语言,共同诠释着诗歌的魅力,让现场观众沉浸在跨越语言障碍的诗意对话中。开幕式在全场共唱原创主题曲《青春火焰》中达到高潮,这首由16国诗人共同创作的歌曲,旋律激昂,歌词充满了对青春和友谊的赞美,成为“文明的回响”最生动的注脚。

连日来,中拉诗人代表团的脚步遍布陕西的文化地标与高校。他们手持通关文牒进入西安城墙永宁门,穿过千年古城,回味大唐盛世;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感受历史的厚重;漫步大唐芙蓉园,领略盛唐风貌。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与西安外国语大学,一场场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诗歌朗诵交流会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陕西师范大学,宣纸铺展,墨香四溢,中国青年诗人与巴拿马诗人哈维尔·阿尔瓦拉多一起探讨着汉字“青春”的含义,“青,是草木初萌的色泽;春,是万物生长的时节”,简单的解释,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后,诗人们拿起毛笔,临摹“青春诗会”四字,并在白折扇上题下祝福的话语,笔墨间流淌着中拉诗人的深情厚谊。

诗歌吟诵会上,诗人们进行原创诗歌朗诵,围绕文明传承、文化互鉴等主题,分享诗歌创作理念和感悟,思想火花不断碰撞。

文化互鉴:笔墨与山水的交融密码

9月17日,诗人们踏足陕西商洛柞水县,在山水氤氲与非遗雅韵中,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寨门初启,陕南渔鼓的清音便漫过石阶。这源自唐代“道情”的古老艺术,如今已是陕西非遗瑰宝,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嗓音清亮如涧泉,时而高亢似山风,将陕南的灵秀、丰收的富足与待客的热忱娓娓唱来。诗人们驻足凝听,手机记录,将这缕跨越千年的声韵定格。

循声而入,非遗长卷徐徐展开。民间艺人指尖翻飞,麦草在掌心化作玲珑花篮、温润茶具,经纬间满是陕南巧思;剪纸摊位前,脸谱、梅花、喜鹊的纹样在光影中跃动。厄瓜多尔诗人埃内斯托·卡里翁端坐案前,目光紧追艺人指尖——剪刀翩跹,他的轮廓便在红纸间渐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洛南静板书”的唱腔婉转,锣鼓梆子起落间,拉美诗人们随曲调轻摇,东方韵律与异域热情在此刻共振。

在荷花池畔,吊脚楼舞台上的秦腔戏歌《上春山》正在上演,传统秦腔与现代歌曲的完美融合,让诗人们耳目一新。池边石凳上,诗人们相继起身,吟诵自己的篇章,诗句与流水和鸣,与草木共振。“我从安第斯山脉走来,山川的秘密让我们亲如姐妹……”雨丝轻拂,青山含黛,留言墙上的诗句愈发清亮:中拉诗人的笔墨汇聚,终成一首献给秦岭的长诗。

当日下午,“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学术对话会在柞水举行。此次学术对话会以“诗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为主题,共分为三场对谈,16位中外诗人与会,围绕诗歌创作、翻译与文化交流等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为中拉诗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9月18日,活动移师北京,中外诗人将继续通过诗歌对话与文化互鉴,感受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开放包容的人文气质。此次诗会已被列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将持续至9月21日。

文/图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