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陕西持续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
推动医养结合 改善患儿就医体验

9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孙阳表示,针对需要连续治疗,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居家老年人,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的指导意见》,遴选14个县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市县联动、政策配套、服务起步”的良好局面。针对部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管理不规范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陕西省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指南(试行)》,进一步规范机构服务流程、人员资质、质量监管等内容,确保服务标准化落地。拓展延伸服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形成多层次服务供给体系。

目前,全省公立医养结合机构204家、非公立机构143家;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及医养结合服务,释放闲置医疗资源效用价值;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在合作养老机构内设立医疗服务站点,全省已有47家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提供嵌入式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诊疗、急救转诊等服务;遴选161家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养老服务支持机构,协助指导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开展医疗服务,实现全省所有县区全覆盖,有效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

鼓励儿科开设午间门诊、周末门诊等

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易智说,扩大儿科服务供给,以“儿科服务年”为契机,指导全省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和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支持各市牵头医院启动区域性儿科诊疗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儿科诊疗能力。通过儿科医师转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不断扩充儿科医师队伍。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新生儿科医师培训基地,围绕儿童常见病、新生儿急危重症诊疗等疾病救治大力开展培训,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儿童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化、同质化水平。打造儿科就医友好环境。今年以来,制定下发《陕西省推进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医疗机构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开展建筑空间、视觉色彩、设备设施等方面的适儿化改造,给小朋友们设置“游戏角落”“阅读空间”,缓解患儿就医焦虑。创新儿童诊疗服务模式。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儿科开设午间门诊、周末门诊等,通过优化门诊服务时间,解决学生上课和就医时间冲突问题。全面推行儿科预约诊疗,减少现场候诊时间。针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季节性就诊高峰,加强医疗机构人员、药品等资源的配置和调度,在挂号、检验检查、取药、输液等环节采取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近视

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处长温春梅说,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八部门印发了《陕西省儿童青少年“明眸皓齿”行动方案》,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机制,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和口腔健康领域的专业优势,推进家庭、学校、医院协同落实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各项措施。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健康副校长,发挥其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推动防控关口前移。加强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特别是对3—6岁儿童重点开展屈光筛查,评估眼球屈光状态等,评价是否有发生近视的风险,对筛查异常的,及时通知家长进行干预,指导儿童规范用眼习惯和行为。同时,开展县级儿童保健人员培训以及面向基层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全省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健康检查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

推动完善托育服务体系

省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处长倪萌说,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福祉,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基础工程。加快构建多元托育服务体系。统筹运用多渠道资金,增加托位供给,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服务模式。支持用人单位为本单位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鼓励和支持幼儿园下延开展托育服务。西安市打造“一街一公办,一社区一机构”托育服务圈,榆林市规划城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这些举措有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措施。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普惠托育服务认定标准及方法,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省级设置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托育机构给予补助,西安、宝鸡、榆林、汉中、安康相继出台了托育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发放消费券等多种支持措施,降低托育服务价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普惠、多元、优质托育服务,减轻群众负担。

本报记者 张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