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市井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7日
手语翻译员:无声世界的守护者

扫码看视频

9月26日,走进西安北郊的陕西白手杖服务中心,“70后”手语翻译员陈瑾正与听障人士们交流,双手如蝶般翻飞,将9月28日国际聋人日的活动安排娓娓道来。这一刻,无声胜有声。

“你好,请问你需要什么帮助?”陈瑾的手势清晰而温柔。这是她每期手语培训的第一课,也是最基础的一句话。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打开这扇沟通之门。

王先生因突发性耳聋丧失听力,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写字不行吗?手语太难了。”他一开始总是摇头,甚至想放弃。

陈瑾没有急于教动作,而是先蹲下身,平视着他:“写字是应急,但生活需要聊天、表达情绪。聋人朋友有自己的语言逻辑,比如‘我们去吃饭’,手语表达语序是‘吃饭——我们’。”她一遍遍示范,用眼神鼓励,用耐心等待。

整整三周,每天练习,从一个词到一句话,从生涩到流畅。当王先生主动走上前,用手语完整地说出:“老师,我想学更多。”那一刻,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陈瑾的手语之路,始于童年。父亲曾是西安市盲哑学校的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她从小耳濡目染,常与听障孩子一起玩耍、学习。“那时候,我就觉得手语不是‘特殊’的语言,而是他们表达爱、表达需求的方式。”她说。

大学毕业后,她也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考取了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和手语翻译员证书。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她从未停下助残服务的脚步,近30年投身于残健融合服务工作,累计服务听障人士上万人。

如果说陈瑾是点灯人,那么成萍就是那束被点亮的光,她爱心接力,也去照亮别人。

成萍幼年因高烧导致听力受损,说话发音不准,在普通学校上学毕业。2023年成萍参加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的手语培训,认识了给手语培训班授课的陈瑾,当她第一次用手语和陈老师简单地交流时,她感受到“被理解”的力量。

“原来我也可以更好地交流!”成萍开始自学手语,研究手语舞蹈的节奏与美感。如今,她是“365无声艺术团”的团长,每周一、三、六带领团队成员排练节目。

“手语不仅是交流,也是艺术。”她自编手语舞《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今年在蒙陕艺术交流展演中夺得第一名。领奖台上,队员们相拥而泣。

文/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