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居民心愿“上墙” 社区帮忙实现

帮独居老人修地面。

“医生给老人上门做了全面评估,还详细指导我们学习一些护理技巧,并叮嘱有需求随时联系。这不仅让老人生活得更体面,我们家属也更有信心。”两周前,西安市莲湖区西缆小区75岁的失能老人张先生一家的微心愿被实现时,其子女激动地向医生沈华和社区工作人员陈璐道谢。张先生一家的微心愿是社区“心愿墙”上众多微心愿中的一个。

社区有面“心愿墙”

10月11日下午,记者在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见到了这面“心愿墙”,它就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拐角处,墙上有一棵“心愿树”,上面贴满了居民的微心愿。

第一中心社区党委书记周建玲介绍,这面“心愿墙”是2014年设立的。从那时起,该社区开始探索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征集一条微建议、建立一个微平台、开展一次微志愿、满足一个微心愿、营造一个微环境”为内容,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通过一个个微心愿的征集,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服务的新途径。

第一中心社区老旧小区居多,“一老一小”问题尤其突出。周建玲说:“通过一个个微心愿的实现,在群众之间口口相传,让群众愿意提出心愿,通过心愿的实现,形成良性循环。”

从逐个认领微心愿到主动申请批量完成

每年4月到8月,是享受高龄补贴老人需要实名认证的时间段。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需要办理认证、领取补贴的老人有1100余人,社区只有14名工作人员,这些老人年龄从70岁至90多岁,就算社区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逐一上门,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办理完成。

前两年,社区摸清建立需要上门帮助认证的孤寡、失独、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花名册后,社区在职党员会在群里逐一认领帮助认证的微心愿,再上门帮老人认证。

今年4月初,年度认证工作开启的消息一经发出,在职党员们迅速开始了批量认领。110名在职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迅速开展工作,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社区所有老人的高龄认证工作。

十余年间,网格化治理不断升级。如今,在职党员全部下沉对应网格,社区通过建档造册,清晰掌握党员底数与专业特长,组建服务团队,实现 “需求与资源” 精准对接。

“6位住在西电绝缘厂老家属院的失能老人的微心愿我来认领!” 莲湖区财政局在职党员李庆看到需求清单后,立刻在群里 “申请接单”。他和另外一位在职党员戴着“红袖标”上门,主动向老人说明来意,亮明身份,手把手帮老人完成高龄补贴年审认证。

“以前得等孩子忙完工作帮我弄,现在到时间就有志愿者上门帮我完成。”90岁的张先生说,这份 “家门口的服务”让他心里踏实又温暖。

呼吁更多力量帮群众实现微心愿

“书记啊,老人病在床上,我们做儿女的照顾起来还是少点经验,也没有医疗知识,去一趟医院也不容易,能不能让医生给上门评估一下,看看我们最近照顾得怎么样。”75岁的张先生因失能卧床,家属心里没底,向周建玲求助。

微心愿上墙当天,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华立刻申请领取。作为医务工作者,她当即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

“要定期翻身,防止压褥疮,我教您怎么给老人做简单按摩……” 沈华一边演示护理动作,一边把注意事项写在纸上,还留下联系方式。这次入户,不仅帮家属解决了护理难题,更搭建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能老人家庭” 的对接桥梁。

在莲湖区的网格里,像沈华这样的 “专业型”志愿者有很多。针对有过大病的老人、失能半失能群体,社区联合卫生服务中心推出 “家庭医生入户” 服务,由在职党员中的医务工作者牵头,定期上门评估健康状况、指导用药与护理。“以前最怕老人突然不舒服,现在医生就在身边,党员还帮着协调医院,我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一位家属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地面平了,再也不用担心摔着了!”今年4月,社区一位独居老人看着焕然一新的水泥地面,激动地竖起大拇指点赞。而促成这件事的,是退役军人杜军胜。

此前,社区在收集微心愿时,得知老人居住的平房地面凹凸不平,行动十分不便。杜军胜看到心愿后,立刻在群里回复:“我会泥瓦活儿,这个心愿我认领!”

周建玲自掏腰包买来水泥、沙子,杜军胜利用周末时间,和社区干部一起动手铺地面。

世新家园小区3号楼想要尽快办理房产证,大家都很着急。社区接到这个 “群体微心愿”后,倾听居民诉求,了解开发商的实际困难,联系各职能部门,帮助群众补充资料,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11年来,征集微心愿已经成为社区服务群众的一项长效机制。周建玲希望能有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更多、更大的力量来关注群众微心愿,帮大家实现微心愿,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佳